法广新闻昨晚(11月9日晚)报道:继丹麦之后,英国也跟着掺和进了宇通巴士的“安全风波”里。英国正联合国家网络安全中心调查,怀疑几百辆中国造的电动巴士藏着“远程停用”的漏洞,想弄清楚宇通到底有没有权限远程摆弄车辆系统。 这波争议的源头其实在挪威,早前当地公交公司在地下矿井里做测试,把全新的宇通巴士和一辆用了三年的欧洲旧巴士放一起查。 结果发现宇通能远程访问系统做更新和诊断,就立刻抛出说法,说理论上可能被远程搞瘫痪。 这结论一出来,丹麦先跟着启动了调查,现在英国也接上了茬,工党议员还趁机喊话,说中国巴士可能威胁国家安全。 可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里面的猫腻,现在的电动巴士早不是十几年前的老古董,远程诊断是标配功能。 就像家里的智能电视能在线升级系统,宇通的远程访问主要是为了排查电池故障、优化动力系统,不用把车开回修理厂,工程师在后台就能处理小问题。 挪威测试的那辆欧洲旧巴士没有这功能,根本不是因为更安全,是当年的技术就没这水平,拿新老车型比本身就不公平。 英国街头跑的几百辆宇通巴士,大多在诺丁汉、格拉斯哥这些城市运营,当地公交公司选它们,本来就是看中电动化的成本优势和技术成熟度。 这些巴士的远程功能早就在用了,比如冬天电池续航下降,后台能及时调整充放电策略,司机根本不用操心。 要是真有“锁死”的风险,公交公司早该发现异常,哪能等到现在才跟着起哄。 宇通这边也很快回应了,说数据都存在德国的服务器里,加密得严严实实,而且所有远程操作都得经过公交公司同意,还有记录可查。 这话其实戳中了关键,控制权根本不在厂家手里,挪威那边自己也说了,想断远程连接,拔了车上的SIM卡就行,等于把“开关”交到了运营方手里,所谓的“风险”更像纸老虎。 更有意思的是丹麦的表态,他们查了一圈承认,这种远程功能不是中国巴士独有的,西方的电动车好多都有。 这就暴露了问题的本质:不是技术真有漏洞,是有些人对“中国造”的智能技术自带偏见。 现在中国新能源公交在欧洲卖得越来越火,前三个季度对欧出口涨了不少,宇通还琢磨着把符合伦敦标准的双层电动巴士送进英国首都。 市场份额一涨,“安全牌”就成了有些人的挡箭牌。 英国的调查大概率也会是雷声大雨点小,国家网络安全中心无非是查查看数据传输有没有加密、访问权限怎么管理,这些宇通早就符合欧盟的数据保护规定了。 伦敦交通局倒是先撇清关系,说没买宇通的车,还强调准入标准严,可这话更像给本土企业站台,毕竟中国巴士的性价比摆在那,真要公平竞争,欧洲品牌未必占优。 这种把常规功能炒作成“安全威胁”的套路,其实是把技术问题政治化了,电动化、智能化是公交发展的大方向,远程系统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不是藏着的“后门”。 宇通要是真敢留这种漏洞,别说欧洲市场,全球哪个国家还敢买。 说白了,这波调查更像是给中国车企提了个醒,得更主动地把安全机制亮出来,比如开放技术文档给监管方看,让这种没根据的猜测没地方生根。 现在英国的调查还在慢吞吞地推进,街头的宇通巴士照样正常运营,乘客关心的是能不能准点到站、座位暖不暖和,没人真担心会被突然“锁死”在路上。 等调查结果出来,大概率会证实是虚惊一场,只是经这么一折腾,大家也看明白了,所谓的“安全焦虑”,很多时候不过是技术竞争和贸易博弈掺在一起的产物,跟真安全没多大关系。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魔怔了:怕遭“远程熄火”,英国调查中国电动公交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