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最大的错觉,是以为自己是给朱元璋打工的,他以为把北元打残了,把人家老婆睡了,皇帝再生气,看在战功份上,也得忍。 朱元璋养蓝玉,就像养一把宝刀。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十五万,千里奔袭捕鱼儿海。 那时候北元还以为明军不敢深入漠北,连基本的警戒都没做好,蓝玉带着大军昼伏夜出,摸到营地附近才被发现。 一场混战下来,北元主力被彻底打垮,俘虏了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的妻子、儿子,还有王公贵族三百多人,士兵七万多,牛羊马驼更是缴获了十五万头。这仗打完,北元再也没能力和明朝抗衡,相当于帮朱元璋彻底解决了北方的边患。 蓝玉立了这么大的功,班师回朝的时候,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他觉得自己帮朱元璋扫平了心腹大患,就算有点出格的事,皇帝也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路过喜峰口的时候,因为天色晚了守关将士开门慢了点,他直接下令让士兵拆了关隘冲进去——这哪是功臣该有的样子,分明是把朝廷的规矩当摆设。更荒唐的是,他还把俘虏的北元皇后给玷污了,皇后不堪受辱,没过多久就自杀了。 这些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心里肯定窝火,但当时还没发作。毕竟蓝玉刚立了不世之功,直接处置会让其他功臣寒心,朱元璋还想借着这事儿安抚一下武将集团。他原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后来特意把“梁”改成了“凉”,这个字里的警告意味,蓝玉居然半点没看出来。 蓝玉还以为朱元璋的忍让是怕了他的战功,后来更是变本加厉。他在军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将士的升降全凭他一句话,朱元璋想调个人都调不动。 有次上朝,他居然直接跟朱元璋提要求,让皇帝把自己的部下都封成侯爵,朱元璋没答应,他当场就甩脸子,在朝堂上大吵大闹,完全忘了君臣有别。 其实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没把蓝玉当成“打工的”,而是把他当成巩固朱家江山的工具。早年朱元璋看重蓝玉,不光是因为他能打,更因为蓝玉是太子朱标的舅父,朱元璋想让蓝玉将来辅佐朱标,帮朱标镇住那些开国功臣。 可蓝玉偏偏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他把朱元璋的器重当成了恃宠而骄的资本,把朱家的江山当成了自己邀功请赏的筹码。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朱元璋的心思彻底变了。原本留给朱标的“宝刀”,现在成了威胁皇太孙朱允炆的隐患——朱允炆年纪小,根本压不住蓝玉这样功高震主又跋扈的武将。朱元璋这时候再看蓝玉,眼里只剩下忌惮。蓝玉那些过去被容忍的荒唐事,现在全成了必须除掉他的理由。 洪武二十六年,有人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正好借这个机会,把蓝玉抓了起来。没怎么审就定了罪,不光蓝玉被凌迟处死,还株连了他的家人、部下,甚至牵连了傅友德、冯胜等一批开国功臣,前后杀了一万五千多人。这场“蓝玉案”下来,明朝的开国武将集团几乎被一扫而空。 蓝玉到死可能都没明白,他最大的错不是贪功,也不是跋扈,而是错把自己当成了和朱元璋平等的“合伙人”,忘了在皇权面前,再锋利的宝刀,只要主人觉得有威胁,随时都能折断。朱元璋养他,是因为他有用;杀他,是因为他碍了朱家江山的安稳。所谓的“战功”,从来都不是免死金牌,反而可能是催命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