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了,这样的鸡翅你敢吃吗?近日安徽某地,有位女子从网上买了一些鸡中翅,她把鸡翅收拾好以后放到锅里,准备蒸煮的时候,发现这些鸡翅好像有点不对劲。 于是女子随手拿了一个鸡翅,一捏竟然就像豆腐一样被捏碎了。 换谁遇到这种情况都得慌——好好的鸡翅,怎么会一捏就碎?女子盯着手里碎成小块的肉,又拿起其他几个没处理的鸡翅试了试,结果无一例外,稍微用力就能捏变形,有的甚至直接散成了肉丝。 她赶紧停了火,翻出手机里的订单和商家聊天记录,越看越气:下单时商家明明承诺“新鲜冷冻、品质保证”,收到的货却连正常肉类的质感都没有。 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商家,对方先是推脱说“可能是解冻方式不对,化太久了才会软”,可女子反驳说自己刚从快递箱里拿出来,还带着冰碴,根本没化透。 商家又改口“冷冻鸡翅都这样,煮了就好了”,这话更让她不放心——正常冷冻鸡翅就算解冻,也该有肌肉的韧劲,哪会像豆腐一样脆弱?她没敢煮,而是把鸡翅装回保鲜袋,连带着包装一起拍了照,打算找平台投诉。 后来她拿着鸡翅咨询了做生鲜采购的朋友,朋友看了照片和描述,直摇头说不对劲。正常情况下,冷冻鸡翅在低温储存时,肌肉纤维会保持一定结构,就算反复解冻,最多口感变柴,也不会一捏就碎。 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原料本身不新鲜,比如宰杀后存放过久,肌肉组织已经开始分解;要么是在加工过程中出了问题,比如使用了过量的保水剂,或者储存温度不稳定,导致肉类细胞大量破裂,失去了原本的结构。 为了弄明白到底能不能吃,女子还联系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方建议她保留好样品和购买凭证,必要时可以送专业机构检测。 工作人员透露,最近两年网购生鲜的投诉确实不少,其中“质量不符”占了很大比例,比如冷冻肉解冻后发臭、海鲜化冻后重量缩水,像这种一捏就碎的鸡翅,虽然不常见,但本质上还是商家对品控把关不严,甚至可能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 女子的经历很快在网上传开,不少网友都留言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有人买的鸡胸肉煮后发柴到嚼不动,有人买的鸡腿解冻后发现表皮发黏。 大家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这种异常的鸡翅,万一吃了会不会影响健康?有食品专业的网友解释,肉类如果因为变质导致结构松散,很可能已经滋生了细菌,就算高温煮熟,细菌产生的毒素也可能残留,存在健康风险。 其实网购生鲜要避开“坑”,还是有方法的。收到货先别急着拆包装,先检查冷链运输是否到位,箱子里的冰袋有没有融化,肉品有没有解冻后复冻的痕迹——比如表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或者有血水渗出。 拆封后先闻气味,新鲜的冷冻肉只有淡淡的肉腥味,没有异味;再摸质地,正常的肉应该有弹性,按压后能慢慢恢复,像这种一捏就碎的,直接拒收或者退货更稳妥。 更重要的是,遇到问题别忍气吞声。很多人觉得维权麻烦,收到不好的货就自认倒霉,其实这样反而纵容了商家。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买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更换或者赔偿。保留好订单截图、聊天记录、商品照片甚至样品,联系平台客服或者拨打12315热线,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商家也该明白,生鲜生意做的是长久口碑,不是一锤子买卖。靠低价吸引顾客,却在品控上偷工减料,就算能赚一时的钱,早晚也会被消费者抛弃。尤其是网购模式下,信息传播很快,一次质量问题引发的投诉,可能会让大量潜在顾客望而却步。只有把好原料、储存、运输每一道关,才能真正留住顾客。 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小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从消费者学会辨别,到商家守住底线,再到平台和监管部门加强监督,只有每个环节都发力,才能让大家在网上买生鲜时,不用再担心“遇到一捏就碎的鸡翅”这种糟心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