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溧阳一酒店,因为承办一场婚宴,没想到酒宴之后,酒店也彻底说不清了,因为新人炸了,称近100瓶茅台酒“集体失踪”了。 原来,这场婚宴的主家定酒店时,就和酒店谈好了,酒自己会带,不需要酒店提供。婚宴当天,准备了近百瓶茅台酒,结束后却只收到3个空瓶。 近百瓶酒只剩三个空瓶,这差距实在太大,任谁都接受不了。主家当场提出质疑,反复强调宴会上不少宾客没怎么喝,有些桌的茅台甚至没开封,不可能消耗得这么彻底。负责看管酒水的亲属也很无奈,坦言现场宾客太多,场面混乱,根本顾不过来全程盯守。 主家一次次找酒店交涉,要求彻查酒水去向。酒店起初以“可能被宾客顺手带走”“现场混乱无法统计”回应,这说法更激化了矛盾。 在主家的强烈坚持下,双方才一起对三楼9号宴会厅展开搜查。宴会厅里的厚重窗帘成了突破口,窗帘后紧邻传菜间,本是酒店员工频繁出入的区域,拉开女方宴桌旁的窗帘,两箱茅台赫然在目,男方宴桌旁的窗帘后又找出一箱,箱里整瓶、半瓶、空瓶混在一起。 “监控拍得清清楚楚,有人从传菜间把我们的酒搬出来!”主家认定是酒店服务员利用熟悉场地的便利藏匿酒水,想占为己有。这话一出,酒店当场否认,双方争执不下,当天就都报了警。 酒店的态度同样强硬,负责人直言主家的说法误导了公众,让当班员工背上“偷酒”的恶名,员工们委屈得不行。 酒店提供的监控呈现了另一些画面:19点35分左右婚宴临近结束,有宾客直接把桌上的酒水装包带走;电梯间监控里,多名宾客提着疑似装茅台的包装袋离开;主家安排的管酒人员还曾明确要求黑衣服务员帮忙回收剩酒。 更关键的是,酒店拿出了和主家的合同,上面明确写着酒水由主家自行管理。宴会厅墙上还贴着《酒水存放须知》,早就提示主家需指定专人负责酒水看管、回收,酒店无法核实取酒人身份,不能代管。 酒店负责人说,他们甚至有专门的贵重酒水存放区,全程有摄像头覆盖,只是当天主家选择自己在别处管理酒水,才给混乱留了空间。 警方很快调取了所有监控,古县派出所民警证实正在跟进处理,但暂时没查清是谁把酒放在窗帘后。 出警记录里写得很清楚,查看监控后未发现服务员直接拿取未开封酒瓶的行为,只能先让双方协商。这期间,主家提出要酒店免除5万元喜酒款,被拒绝后,相关的爆料视频先在网络上发酵,随后又悄悄下架。 事情到这一步,已经不只是简单的酒水丢失纠纷。资深律师分析,酒店作为经营场所,即便没有明确保管协议,也对顾客财物有安全保障义务,要防止内部人员不当行为和宾客误拿。 但判断是否构成盗窃或侵占,核心看有没有“非法占有意图”——如果只是服务员临时存放等待交还,不算违法;要是蓄意藏匿准备私吞,就可能触犯法律,何况茅台单价不低,三箱的价值早已达到刑事立案标准。 酒店后来又还原了“窗帘藏酒”的真相:那几个纸箱是主家给的,服务员用来回收空瓶,窗帘遮挡的区域本就是临时垃圾存放点,并非刻意藏匿。警方调查后也确认,酒店员工没有藏酒、偷酒的违法行为,员工配合调查的时间都按正常出勤算薪。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风波,逐渐显露出真相的轮廓:或许有宾客趁乱带走酒水,或许是主家自己管理疏漏导致统计混乱,又或许是服务员回收时的临时放置被误解。 这起事件像面镜子,照出了大型婚宴的管理漏洞。主家自带贵重酒水却没做到精准登记、全程盯守,酒店虽有制度却没能及时提醒风险、主动协助规范管理,双方的疏忽叠加在一起,才让好好的婚宴变成了争执场。 更值得深思的是网络舆情的发酵——几句“只剩三个空瓶”“窗帘后藏酒”的描述,就足以让酒店和员工被贴上“偷酒”的标签,可等监控证据、合同条款慢慢浮出水面,愿意追更真相的人已经少了很多。 婚宴本是喜事,却因为酒水纠纷闹到报警、对簿公堂的地步,实在不值。贵重物品的看管、责任边界的划分,从来都不是小事,提前明确、全程留心,才能避免喜庆变糟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汉唐盛世
就是酒店餐厅的员工偷藏的,干过酒店餐饮的人都知道。
油腻之年
早说嘛,早知道你要回收我就找个可乐瓶把酒倒出来了![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