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知名歌唱家谢莉斯在台上唱歌时,突然感觉嘴巴麻木,不受控制的歪向一边,整个人顿时头晕目眩。 那一刻,掌声还没落下,命运却先按了暂停键,谁也没想到,这位风靡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高音会在聚光灯下突然倒下,被诊断为脑梗。 谢莉斯是谁?对中国歌坛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她与王洁实组成的“金嗓子组合”,曾凭借一首《何日才相会》风靡全国,专辑销量高达500万盒,几乎家喻户晓。 那是一个磁带还要翻面的年代,他们的歌声却能穿越千山万水,但就是在事业最巅峰的时候,谢莉斯突然倒下。 医生诊断她为急性脑梗,彼时的她才40岁出头,正值状态巅峰,她的这场病不是偶然,是长期高强度演出、频繁奔波、不规律作息累积出来的结果。 据统计,全球约60%的音乐人因工作强度过高而面临健康危机,谢莉斯的倒下,不是个例,而是一个行业现象的缩影。 华丽的演出背后,是数不清的通宵排练和疲惫奔波,她的经历,给所有“为梦想拼命”的人提了个醒:身体不是提款机,用光了就真没了。 很多人以为脑梗之后就只能坐轮椅,谢莉斯偏不信这个邪,她拒绝躺平,哪怕只能走五步也要靠自己走。 靠一根拐杖、一条走廊、一颗不服输的心,她一点点重建了大脑的运动神经,从说话含糊到重新发声唱歌,她用了整整十年。 但她不是一个人走过这条路,她的丈夫郎文曜,一路陪伴从未离开,他不是医生,却成了最理解她的“康复教练”。 在谢莉斯最难的那些年里,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次扶她起身的手,都是她撑下去的理由。 谢莉斯的康复故事,不只属于她个人,和她一样,美国著名女歌手席琳·迪翁也在与罕见病“僵人综合征”斗争多年,她们用行动证明,病痛可以摧毁身体,但打不垮一个人的意志。 然而命运并没打算放过谢莉斯,就在她康复不久,女儿郎乐因癌症离世,这一次,她没倒下,而是扛起了养育外孙女的责任。 一个年过六旬的女人,重新学做饭、接送孩子、辅导功课,她用生活重新定义了“坚强”。 她没有选择沉浸在悲伤中,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下一代的成长中,这就是人最顽强的地方:哪怕疼得站不起来,也要微笑着继续走。 谢莉斯的经历,最终超越了“一个名人得了病”的新闻范畴,她用行动让大众开始重新审视脑梗、重新理解康复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她让无数人知道:不是得了脑梗就要放弃人生。 公众人物健康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典型个体的引导,谢莉斯就是这样一个“活教材”,她不是靠奇迹活下来的,她是靠科学、家庭和强大的意志力,一步步走回来的。 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脑卒中早期症状、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甚至开始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走路、饮食调整来预防复发,她的故事推动了一个时代对健康的重新理解。 而她的坚持,也为医学界提供了更多真实案例支持,如今,音乐疗法、运动康复、家庭支持等多学科联合正逐步成为国际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谢莉斯的“走路奇迹”,正成为全球医学会议上的研究对象之一。 从光芒万丈的舞台,到艰难前行的病房,再到外孙女的教室,谢莉斯用一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她没有退场,只是换了一个舞台,继续唱着属于她的“生命之歌”。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怕摔跤,就怕摔了不肯爬起来,而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站在聚光灯下唱得有多高,而是跌入黑暗还愿意一步步找回光。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世界里,谢莉斯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一个人的隐忧,也照出了人性中最宝贵的韧性。 她没让苦难定义自己,她选择自己定义人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信息来源:谢莉斯: 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 ——河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