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暂停!中方怒火快压不住,李在明下定决心,第一个向日本发难 演习突然喊停,独岛争端再起,韩国这一次不再模糊态度,李在明带头踩下刹车。 原本该在11月举行的韩日联合海上搜救演习,突然间被韩国叫停,这项演习虽然听起来是“搜救”,但背后其实是防务合作的象征。 自1999年起,韩日共进行了十次,直到2018年因“雷达照射事件”中断,如今本想重启,刚刚有点缓和的迹象,却又被一脚踩了回去。 韩国海军直接通知日本海自:演习“暂停”,这不是小动作,而是明确释放了一个信号,在当前局势下,韩国不再愿意和日本在军事合作上继续走下去。 与此同时,日本也没闲着,本月初,日本防卫省突然拒绝为韩国“黑鹰”飞行表演队提供加油服务,理由是韩军在独岛上空飞行过。 这种针锋相对的操作,让人一眼就看出,韩日之间的“军务合作”已陷入全面冷却,说到底,这场演习停止背后,绕不开的还是老问题:独岛争议。 最近,日本政府悄悄扩建了一个叫“领土主权展览馆”的场所,继续在里面高调宣示对独岛的“主权”。 这操作立马点燃韩国民众和政界的怒火,韩国外交部当即召见日本驻韩高级官员,直接抗议,措辞强硬。 别看独岛面积只有0.18平方公里,周边海域却资源丰富,意义不小,更关键的是,它象征着日韩两国在历史记忆上的冲突。 在韩国人眼中,这地方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而在日本眼里,则是“被夺回的领土”,这就注定了,独岛问题不止是地理之争,更是民族情绪和政治象征的博弈。 韩国这次亮明态度,第一时间对日本说“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实用外交”路线的一部分。 在前任尹锡悦政府时期,韩国对外政策一度紧贴美日主轴,特别是在对日关系上,频频释放善意,甚至被批“低姿态”。 李在明上台后,立场迅速转变,他不再盲目亲美日,而是强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实用主义,简单说,就是该合作时合作,该硬气时绝不软。 这次暂停演习,就是一次政策落地的体现,既回应了国内对日本挑衅行为的不满,也给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韩国不会再做“配合型”邻居,该争的会争,该断的会断。 一个细节也格外耐人寻味,韩国政府最近调整了对东亚三国的官方称谓顺序,从“韩日中”改为“韩中日”。 这种表述上的小动作,其实藏着外交上的大逻辑,不再把日本放在优先位置,而是重构合作排序,意在调整区域平衡。 韩国这一步,正好踩在中日矛盾的风口上。 不久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对台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引发中方强烈不满,中国外交部已经明确表态,要求日方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就在这个敏感节点,韩国选择暂停与日本演习,显然不是巧合。 从时间点来看,这更像是“隔空响应”中方的立场,虽然李在明并未公开表态支持中国,但这一行动无疑让日韩之间的裂痕进一步扩大,也让中国在区域博弈中多了一个“潜在缓冲”。 韩国不是在帮中国出头,但确实在对日本说“你别太过分”,这种微妙的外交操作,也是一种战略平衡。 日韩这场演习喊停,看似是一次暂时的“技术性暂停”,实则反映了整个东北亚格局的再调整。 过去几年,美国在亚洲拉拢盟友,试图构建“印太战略”防线,日本自然是第一环,韩国则被推着往前走。 但李在明上台后,韩国开始重新审视角色,不愿再当“跟随者”,而这次暂停演习,就是一次“自我校准”。 更关键的是,这场演习本来是象征性的“合作信号”,现在却变成“暂停警告”,日韩之间的信任基础本就薄弱,如今又添变数,未来一段时间,两国在防务、外交、经贸等领域恐怕都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东北亚,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矛盾与现实竞争交织的敏感区域,任何一次擦枪走火,哪怕是一次取消演习,都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外交震荡,而这一次,韩国打了响指,其他国家也在紧盯局势变化。 中方怒火未平,韩国率先出击,东北亚的棋局,又多了一步复杂的落子。接下来,各方怎么走,恐怕远比一次演习更值得世界关注。 信息来源:韩国暂停与日本联合搜救演习——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