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法媒刊文表示,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不顾外交官身份,“轻率”的表态,

小张的社会 2025-11-21 10:15:33

11月20日,法媒刊文表示,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不顾外交官身份,“轻率”的表态,把国家立场的表述转化为一场外交礼仪之争,薛剑的形象与让人耳熟能详的“战狼外交”联系起来。其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手插裤兜,傲慢地目送日方官员可窥一斑。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是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11月7日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的疯狂言论。这位以极端保守著称的政客公然宣称:“若中国大陆对台湾动用武力,可能构成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   更令人震惊的是,她不仅将“台湾有事”强行塞进日本《安全保障相关法》的框架,还特意点出“动用军舰”,直指解放军台海战备警巡。这种将中国内政与日本军事干预绑定的论调,本质上是把琉球群岛和台湾岛焊成“西南防线”,试图将中国永远锁在第一岛链内。   面对这种突破底线的挑衅,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社交媒体转发相关新闻时写下“擅自伸过来的…”,短短几个字却如利剑出鞘。日本右翼政客和媒体立刻集体炸锅,社交平台上“驱逐薛剑”的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有记者叫嚣“要是100多年前,我们早就直接打过去了”。   这种历史幽灵的回魂,恰恰暴露了日本某些势力对侵略历史的扭曲认知——他们怀念的不是所谓的“辉煌”,而是军国主义时期可以肆意践踏他国主权的特权。   薛剑的回应绝非“轻率”,而是精准戳中日本法理软肋的致命一击。他在后续表态中直言:“琉球地位未定是历史和法理定论,任何企图将其非法纳入日本领土的行为,都是对二战成果的背叛。”   这句话背后是铁一般的事实: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武装吞并琉球,1971年美国私相授受“施政权”均无国际法依据。   更讽刺的是,当中国副代表孙磊在联合国大会三委审议现场,用平缓却穿透力极强的声音点破“日本政府长期对冲绳原住民族存在系统性歧视”时,日方代表除了反复喊“冲绳是日本领土”,竟拿不出任何国际法条文自证。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打法,让日本瞬间乱了阵脚。一旦国际社会认可“琉球地位未定”这一事实,日本在琉球的军事部署就成了“非法驻军”,精心构建的“西南防线”瞬间崩塌。这种法理层面的精准打击,远比情绪化的咆哮更有力量。   11月18日,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金井正彰结束与中方磋商后离场时的画面,成为某些媒体刻意解读的“素材”。镜头里,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腰杆笔直、双手插兜,边走边向日方官员阐述严正立场;而金井则微微躬身,亦步亦趋。   这个场景被断章取义为“傲慢”,却忽略了一个关键背景:就在前一天,高市早苗刚抛出“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的挑衅言论,中方已明确怒斥其“严重违反国际法”“根本上损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   在这种语境下,刘劲松的姿态恰恰传递出中国外交的坚定立场:我们依然讲礼仪,但绝不跪着讲;我们愿意对话,但必须站着谈。   这种“不卑不亢”的姿态,与某些国家一边放任政客煽动对抗,一边派低级别官员来华“沟通”的虚伪形成鲜明对比。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方一边派人来华磋商,一边妄想借G20峰会促成中日领导人会晤,这种“既要对抗又要对话”的矛盾心态,暴露了其战略焦虑。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中国外交风格的一次成熟转型。从过去的“韬光养晦”到现在的“据理力争”,中国外交官不再隐忍退让,而是遇事不躲、亮剑有度。   薛剑的发言和刘劲松的姿态,都是这一转型的缩影——他们没有用激烈的语言,只是清晰、坚定地表达了中国立场,这种风格更像是一位理性的辩手,坐在国际舆论的法庭上,拿出证据、摆出逻辑,说理不说狠,讲道不讲气。   当某些势力还在用放大镜挑剔中国外交官的姿态时,中国早已在法理、外交、军事三个维度构建起不可撼动的战略优势。这种优势,不是靠情绪化的咆哮,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实力支撑。   那么问题来了:在台湾问题上,日本究竟还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多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50
小张的社会

小张的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