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21 10:55:49

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   说中国人满是绝望感?那你看看2024年lululemon出的报告,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中国大陆居民幸福感指数是79分,比全球平均水平足足高了13分。   这数据可不是随便编的,是覆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抽样调查得出来的,怎么看都跟“到处都是绝望”沾不上边。   当然了,谁都得承认现在生活有压力——报告里也说了,52%的人觉得压力比以前大,55%的人既要扛压力又要受孤独,Z世代里还有41%正觉得累得慌。   可压力跟绝望根本不是一码事啊!你看有人天天加班,但手里的买房首付在一点点变多;有人备考熬得掉头发,可心里一直盼着考上的那天。这种带着奔头的压力,刚好说明生活有希望。   更关键的是,就算压力不小,中国人的幸福感还比去年涨了,这说明大家都在主动调整状态,哪有半分“牺牲品”的麻木劲儿?   至于说“个人前景暗淡”,这话一听就是没见过现在的就业和创业市场有多热闹。2024年新能源行业里,光光伏领域就新增了80多万个岗位,长三角的动力电池工厂里,不少年轻人凭着技术工种,月薪能拿到一万五以上。   还有直播电商这块,去年就靠县域农产品直播,带出了230多万个灵活就业岗位。浙江义乌有个95后小王,把家乡的杨梅通过直播卖到全国,就一个季度销售额都突破两百万了。   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要是前景真那么差,这些人难不成靠空想赚钱?   再说说“无从发声”这种话,简直是闭着眼睛说瞎话。现在各地政务平台的留言板早就成了家常便饭,2024年上半年,全国市县两级政府就把超过120万条群众诉求给办好了。   小到小区里装充电桩,大到公交线路怎么调,不少政策落地前都得先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就像有个省会城市去年要改老旧小区,先让居民在线上投票选要改哪些项目,最后照着90%人的意见调整了施工方案,加装电梯的比例比最初计划多了40%。   这么能直接影响生活的表达渠道摆在那,怎么到纽约时报嘴里就成了“没处说话”?   国家强大和个人生活从来就不是对着干的。之前的脱贫攻坚让近一亿人稳稳当当脱了贫,2024年监测的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还比去年涨了12%;农村公路通到村里的比例已经到了99.9%,山区的土特产能顺顺利利运出去,农户收入也跟着涨。   这些变化不是靠“牺牲”换的,是国家发展带来的实打实好处。那些说中国“痴迷大国地位”的人,大概是不懂中国人的心思——国家强了,自己家的日子才能更踏实,这俩从来都是绑在一起的事。   Z世代里确实有不少人吐槽内卷,但他们没闲着,还在自己找新路子:有人开直播卖非遗手工艺品,有人搞环保科技创业,还有人加入到乡村振兴里去。他们的压力是真的,但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打算也是真的。   男性群体的幸福感指数比女性低11分,可已经有50%的男性意识到,要平衡好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和对自己的关爱。这种主动改变的想法,比所谓的“绝望感”实在多了,也更能代表真实情况。   纽约时报这说法,说到底就是拿一点点负面情绪当整个社会的样子,用自己瞎想的东西代替真实数据。他们看不见79分的幸福感指数,看不见不停新增的就业岗位,看不见老百姓的诉求被认真回应,就盯着零星的负面说法大做文章。   这种故意造出来的“悖论”,说白了就是为了打舆论战,可惜手段太拙劣,只要拿事实一比对,立马就露馅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