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朱厚照偷跑出京城,在梅龙镇吃饭时发现女掌柜长得漂亮,便开口调笑道:“美人跟我走可好?”女掌柜瞬间面色变红,拎起饭勺追着朱厚照就打。 1517年,27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早在紫禁城里,呆着无聊。 他按捺不住套上青布短打,揣块碎银子,带着四个乔装的侍卫,溜出了德胜门。 这已是他半年里第三次“微服私访”。 前两次去了宣府、大同,看够了边塞的风沙,这回他想往南走。 听说江南有个梅龙镇,酒肆饭铺烟火气浓,最是热闹。 梅龙镇刚下过一场春雨,朱厚照到了后挑了家临街的酒肆坐下。 他原想装成寻常富家子弟,点碗酒菜慢慢吃,却一眼瞥见柜台后擦桌子的姑娘、 双环髻上别朵绒花,围裙沾着面粉,正低头拨算盘。 “店家,这姑娘生得俊,跟我走可好?” 朱厚照借着酒劲开了口。 话音未落,姑娘猛地抬头,脸涨得通红,抄起饭勺就追过来:“哪来的登徒子!敢在老娘店里撒野!” 饭勺劈过来,朱厚照慌忙躲到树后。 他原以为这姑娘会哭闹着叫人,却见她追打着还叉着腰骂:“我家汉子在门口磨扁担呢!再胡吣,拿绳子捆你去见官!” 店门口果然站着个精壮汉子,正搓手笑。 朱厚照这才想起宫里的规矩。 哪见过这样不按章法的民间女子? 他反而来了兴致,摸出碎银子扔桌上:“刚才是我唐突,这顿饭钱算赔礼。” 姑娘瞥了眼银子,脸更红了,不是羞,是气:“梅龙镇不缺这点钱!拿你的臭钱滚!” 抓起银子就砸过来。 朱厚照跳开躲过,冲她作了个揖:“在下朱厚照,改日定当再来赔罪。” 等他带着侍卫跑远,汉子凑过来:“当家的,那人看着不像凡人。” 姑娘把饭勺往锅里一戳:“管他什么人!敢调戏媳妇,就该打!” 朱厚照回到驿馆,又想起姑娘挥勺时的模样,忍不住笑出声。 侍卫总管谷大用凑过来:“陛下,要不奴才去把那女子……” “闭嘴!” 朱厚照瞪他,“人家夫妻好好的,你瞎掺和什么?” 可三天后,他又去了梅龙镇。 这次学乖了,没敢调笑,只点了碗阳春面。 姑娘端上来时,脸还绷着,放下碗就转身。 朱厚照边吃边打量,墙上挂着干辣椒,灶台上炖着肉,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进来,抱着她腿喊娘,她瞬间就笑了。 那一刻,朱厚照心里空落落的。 宫里有山珍海味,有无数人捧着哄着,却没这样一碗冒着热气的阳春面,没这样自然的笑。 他让侍卫留下一锭银子,没打招呼就走了。 走到镇口,回头看见她抱着孩子站在店门口望,脸上没了那天的怒气,倒像有点好奇。 回京后,朱厚照总想起那碗面。 御膳房做了阳春面,他吃一口就放下,压根不是那个味。 没有灶台上的烟火气,没有围裙上的面粉香,更没有那个挥勺追他的姑娘。 后来他又偷偷跑出去几次,却再没去梅龙镇。 谷大用劝:“陛下要是喜欢,把那家人接进宫里就是。” 他摇头:“接进宫里,就不是梅龙镇的那个味道了。” 再后来,朱厚照在应州打了场仗,回来后身子不大好。 躺在病榻上,他有时会想起梅龙镇的姑娘,想起她挥勺的样子,嘴角就微微上扬。 他让谷大用带些宫里点心去梅龙镇,回来听说她店扩大了,雇了俩伙计,日子红火。 还托人带话:“劝‘朱公子’好好过日子,别总瞎跑。” 朱厚照听了,哈哈笑,笑着笑着就哭了。 朱厚照这一生,被骂过昏君,做过不少荒唐事。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1517年春在梅龙镇被饭勺追打的那天,是他最自在的一天。 他见过金銮殿上的山呼万岁,见过边塞的风沙漫卷,却第一次见到一个女子,敢抄着饭勺追皇帝,敢当面骂“登徒子”,敢在丈夫面前笑得像个孩子。 那不是宫里的顺从,是活人的鲜活,不是规矩的束缚,是人间的烟火。 后来史官写《明武宗外纪》,说他在梅龙镇“戏李凤姐”。 可谁又知道,那不是戏,是一个帝王,在烟火里尝到了最真实的甜。 有些心动,不必惊天动地。 一碗阳春面,一把饭勺,就够一个帝王记一辈子! 主要信源:(《明史·武宗本纪》、《明武宗外纪》、《万历野获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