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变了?11月14日,这位鸿海精密的创始人当着一众企业家的面直言:“凡是失去大国支持的政权,都难逃被殖民的命运,与其落得悲惨下场,我宁可靠向大陆。” 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突然的立场转变,而是一个老江湖在赔掉了真金白银后,得出的最现实的结论。 2017年,他曾信心满满地要在美国砸下百亿美元建厂,画下创造上万就业的大饼。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项目推进慢如蜗牛,最后投资额砍掉了九成还多,承诺的就业更是成了空头支票。 这趟美国之行,鸿海不仅没讨到好,反而赔上了大把的资金和精力,里子面子都输了。 在美国碰了一鼻子灰,郭台铭又想去印度试试水。2021年,他计划投资七十亿美元复制大陆的“iPhone城”模式。 可他没想到,当地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工人三天两头闹罢工,生产效率低得可怜,折腾到2024年,印度工厂的产量连鸿海郑州厂的零头都不到,这两次海外扩张的失败,让郭台铭彻底看清了一个事实:有些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正是在海外市场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再回看大陆市场,郭台铭才更明白这片土地的价值。 1988年,他带着鸿海在深圳扎下第一根桩,恰好踩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上,大陆充足的劳动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让鸿海如鱼得水,从一个小作坊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电子代工的霸主。 尤其是2010年郑州超级工厂的投产,一度雇佣了三十多万人,撑起了苹果手机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大陆就是鸿海的发家地和压舱石,双方的产业链已经像血脉一样深度融合,想切割都无从下手。 就看2024年的数据,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高达1507亿美元,赚取了近700亿美元的顺差,其中超过六成是电子零组件,这组数字赤裸裸地表明,台湾的科技产业命脉就握在大陆市场手里。 相比之下,台湾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不到四分之一,而且还得高价买人家的武器,配合各种出口管制,处处受制于人,一边是给你输血的庞大市场,另一边是不断对你抽血还提要求的“盟友”,这道选择题,但凡脑子清醒的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当然,今天的市场也不是躺着就能挣钱,大陆本土的竞争对手,比如比亚迪和立讯精密,正在飞速崛起,不仅在国内市场抢食,还把战火烧到了国际上。 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反而像一条鞭子,逼着鸿海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不断提升技术、优化管理,而这种高强度的“内卷”,也让鸿海更加明白,只有扎根在中国大陆这个全球最强的制造业生态里,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活下去。 所以,我们看到鸿海不仅没有走,反而还在加码,最近又在郑州追加10亿美元,搞起了电动汽车和固态电池,甚至盘算着建芯片厂。 他看中的,是中国大陆独一无二的产业生态——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研发到物流,所有环节一应俱全,这种“一条龙”式的配套能力,是印度、美国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说白了,郭台铭的这番“转向宣言”,就是一次彻底的商业现实主义回归,在全球产业链动荡重构的今天,他的选择其实为众多台湾企业指明了一条最务实的路。 郭台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拥抱大陆市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参考信源:中国台湾网——郭台铭投书美媒批赖清德拒一个中国 加剧台海战争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