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突然宣布了:准备向中国新一代宽体客机(含C929)供应复合材料机体结构件、大型复材主翼,以及推力约26吨的PD-26涡扇发动机。 就在国际航空圈还在讨论中国C929客机到底走哪条技术路线时,俄罗斯率先把“全套家底”都摆上了桌面:复合材料主结构、大型复材主翼,还有那台推力26吨的PD-26发动机。 可现在为啥突然变大方了?还不是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了。 俄罗斯航空业现在的日子,用“内外交困”形容再贴切不过,自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实施了空前的技术封锁和全方位打压,高端机床、核心电子元件被全面禁运,导致零部件断供成为常态。 原本寄予厚望的PD-35发动机(推力34吨)研发进度滞后三年,连自家MC-21客机都因缺关键部件陷入量产困境,对外民用航空器出口更是彻底被“锁死”。 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国内市场根本无法承接PD-14、PD-26这类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产能,随着自研下一代宽体客机项目被暂时冻结,相关研发单位的前期投入眼看就要打水漂。 反观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势头早已今非昔比,C919客机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营,多架飞机已交付航司投入航线,市场反馈良好;长江-2000发动机(推力35.2吨)取得关键突破,研发进度远超俄方预期;C929独立研发进程稳步推进,从总体设计到核心部件都在按计划落地。 更具吸引力的是,中国民航局预测,未来20年国内市场将需要8000架新飞机,其中宽体客机需求占比超三成,这无疑是块让全球航空业都垂涎的大蛋糕。 更深层的原因,是俄方彻底认清了合作的主动权早已易主,回顾中俄宽体客机项目长达11年的合作拉锯战,最终在2023年戛然而止,核心矛盾集中在三点:俄方坚持要用自家落后的航电设备和设计标准,逼得项目不得不搞“俄罗斯专用版”和“国际版”两套体系;俄乌冲突后俄方无力继续投入资金,也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关键的是,俄方在合作中长期设置技术障碍,用保护知识产权等理由消极共享技术成果。 可如今时过境迁,中国商飞不仅有了独立研发宽体客机的实力,更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做支撑,俄方再想谈主导权纯属空谈,与其让自家先进技术烂在手里,不如主动供应部件,既能换取急需的资金缓解经济压力,又能借助中国的产业链规避西方制裁,保住航空工业的核心产能,这笔账怎么算都比坐以待毙强。 这波“大方”背后,藏着俄罗斯的深层算计与紧迫感,俄方心里很清楚,中国正在推进AEF-1200、AEL-1300和AEF-3500系列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发,且进展十分顺利,俄罗斯在航发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进度领先地位正在逐渐消失。 复合材料、发动机这些技术现在看着先进,但再拖几年,等中国自主技术完全成熟,俄方的议价权只会更低,甚至可能被彻底挤出中国市场,现在主动出手,既能抢占C929供应链的一席之地,又能通过合作维持技术团队的存续,为未来留条后路。 毕竟中国市场的体量摆在那儿,哪怕只拿到C929部分部件的供应权,也足够让俄罗斯航空工业喘口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深度绑定,还能巩固中俄战略协作,在西方围堵下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值得一提的是,俄方此次态度转变,也暴露了其内部体制的深层问题,俄罗斯国内科技研发进入多渠道竞争性资金支持体系后,原有国家垄断式的资金支持模式被打破,导致各部门、机构利益冲突不断,合作中常出现协调不一、分段管理的乱象,这也是过去中俄多个高科技合作项目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 说白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从来都是利益至上,俄罗斯这波操作,看似是“大出血”,实则是被逼到墙角后的明智选择,中国不需要完全依赖俄方技术,却能借助这笔合作加速C929研发进程,降低试错成本,缩短量产周期;俄罗斯拿不出主导权,却能靠核心部件换生存资源,盘活濒临停滞的航空工业。 双赢的局面一拍即合,但这份“大方”来得终究太晚,当年要是能放下身段平等合作,不搞技术封锁、不争主导地位,也不至于从联合研发方退居为部件供应商,落得如今被动的局面。 你觉得俄罗斯这波“压箱底”的合作能让它保住航空工业的命脉吗?中国C929会如何平衡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的关系?俄方的技术优势能维持多久?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