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山东大妈火到央视新闻!”山东,12位河南籍工人在这里施工安装风电项目,当地一个大妈看到他们吃的很差,连续多日免费为12位河南籍工人送饭送水!而工人们知恩图报,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温暖人心!网友:山东人的可贵之处,即使身处底层,不太富裕,依然有非常高的道德品质,因为他们是孔孟之乡! 山东日照五莲县的风电工地收工时,12个河南工人总会把一个掉漆的蓝色暖瓶擦得锃亮。 瓶身上歪歪扭扭刻着“卢姨”两个字,瓶胆里残留的日照绿茶香,比初冬的阳光更能暖透人心。 这个暖瓶,是57岁村民卢桂花送的第一份礼物,也成了一场跨越鲁豫的善意见证。 暖瓶的故事要从11月8日的那场“水火交织”说起,那天五莲县的天气格外反常,清晨还飘着霜花,中午太阳一晒气温就飙到23℃。 郑州工人王全保领着工友在桃园里架设风电线路,汗水浸透的工装刚被风吹干,就被新一轮热浪打湿。 当最后一壶水喝完时,班车早已驶离,放眼望去连个小卖部的影子都没有。 于是他们打算去北边那户人家问问,20年工龄的王全保走南闯北,却在推那扇柴门时格外拘谨。 他攥着空水壶的手心全是汗,心里预演着被拒绝的场景,在外打工这些年,他见惯了异乡人的警惕。 门“吱呀”一声开了,穿着蓝布围裙的卢桂花正擦手,看到一群渴得直咽口水的汉子,没等他们开口就往院里让,快进来,灶上正烧着水呢! 卢桂花的灶台从来没这么热闹过,柴火噼啪作响,铁壶冒着白烟,她从樟木箱里翻出用红布包着的日照绿茶,抓了满满一把塞进暖瓶。 这茶是春上采的,解乏!端水出来时,她瞥见王全保手里啃了一半的干馒头,咸菜疙瘩上还沾着尘土。 你们就吃这个?卢桂花眉头一皱,伸手摸了摸馒头的硬度,这哪能扛得住重活? 当天中午12点,卢桂花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工地,她提着两层的铝制食盒,底层垫着棉絮保温,打开时热气裹着香气扑面而来。 蒸红薯带着泥土甜,虾米炒青椒鲜得开胃,最底下还压着两张烙饼,趁热吃,不够我再回去拿!她站在一旁看着工人们狼吞虎咽,手里还攥着给每个人准备的苹果。 从那天起,卢桂花的生物钟里多了个“工地时间”,天刚亮就去菜园摘菜,上午10点准时开火,12点踩着田埂送过去,哪怕后来工地迁到三公里外,她也没耽误过一次。 有天工人们发现食盒里多了盘金黄的炸物,外酥里嫩喷香扑鼻,这是知了猴,咱这儿待客的硬菜。 王全保咬着炸知了猴,突然红了眼眶,在河南老家,知了猴是稀罕物,母亲在世时也会这样炸给打工回家的他吃。 那天中午,12个汉子蹲在工地角落吃饭,没人说话,只听得见碗筷碰撞的轻响,饭后他们没走,悄悄帮卢桂花挑满了水缸,把散落的柴火码得整整齐齐。 11月22日工程收尾时,工人们凑了笔钱办了件“大事”。 他们按河南老家“走姨家”的最高规格,买了20斤重的猪后腿、装满筐的鸡蛋,还特意加了孩子们爱吃的桃酥和饼干。 12个人提着礼物站在院门口,把卢桂花吓了一跳,你们这是干啥?快拿回去! 卢姨,您必须收下!王全保把猪腿往灶台上放,语气带着点执拗,在俺们河南,认了姨就得走亲戚,这礼您不收就是不认俺们! 推让间,村妇联主席马福英路过,笑着劝卢桂花,收下吧,这些孩子是真心的,卢大姐平时就帮街坊挑水收粮,这都是她该得的。 这段故事被工人拍成短视频后,很快登上了央视新闻,网友们盯着视频里的炸知了猴留言,这就是山东人的诚意天花板,孔孟之乡的善良,都藏在烟火气里。 卢桂花看着手机里的评论,不好意思地挠头,我就是给孩子们做口热饭,哪想这么多人知道。 如今那个旧暖瓶被王全保带回了河南,每次喝水都能闻到淡淡的茶香。 他说要把这个暖瓶传下去,让孩子知道在山东有位“卢姨”,用九天的热饭教会他们什么是善意。 其实这场温暖从来不是单向的:卢桂花用一碗热饭温暖了异乡人,工人们用一份厚礼回应了真心,就像暖瓶里的茶水,越泡越浓。



光年
好人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