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3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他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讨论了,加速印度与日本双边合作的方式。 会谈结束后,高市早苗在会场外的台阶上停下脚步,对着镜头刻意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口——这个细节被媒体捕捉,解读为她急于展示某种“成果”的信号。 东京威力科创与印度塔塔集团的合作协议早已拟好,古吉拉特邦的芯片厂奠基仪式定在明年初,主打电动车用IGBT芯片——这正是印度“制造战略”急需的技术,也是日本试图向外转移的老旧产能。 稀土领域的联手更具针对性,新德里有储量却缺提炼技术,东京有技术却无资源,双方计划在安得拉邦共建提炼厂,目标是绕开中国供应链——这种“各取所需”的盘算,早在今年8月莫迪与石破茂会谈时就已埋下伏笔。 那份1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67亿元)的十年投资计划,当时被日方称为“印日新时代的起点”,如今高市早苗上台不足百日,便急着将纸面协议转化为实际动作,背后的焦虑显而易见。 真正引发警惕的是她在记者会上的发言,“愿意和中国对话”的温和表态刚落,话锋突然转向“坚持应当坚持的立场”,台下追问时,她虽未明说,却用“周边事态”暗指台海,甚至暗示自卫队可能的“应对措施”。 这位日本历史上第三位女首相,上任后一直试图摆脱“过渡性人物”的标签,加速印日合作既能讨好华盛顿的“印太战略2.0”,又能借印度的体量为自己在台海问题上增加筹码——这种“拉盟友壮胆”的策略,在东亚外交圈早已不是秘密。 但印度真会成为她预想中的“靠山”吗? 莫迪政府的账本向来算得清楚,之前与日本谈了十年的高铁项目,至今仅完成12%的路段铺设;这次10万亿日元投资中,80%来自民间资本,日企对印度基础设施的担忧从未消除,资金能否按时到位仍是未知数。 更关键的是,印度在台海问题上始终保持模糊,外交部官网至今挂着“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声明,莫迪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战略自主”,怎会为了一笔不确定的投资,甘冒与中国撕破脸的风险? 去年中印边境局势缓和时,印度工商部曾紧急叫停对台“贸易办公室”的升级计划,足见其在核心利益上的务实——这种务实,恰恰是高市早苗忽视的变量。 2025年11月的约翰内斯堡峰会,本是讨论全球经济复苏的舞台,印日却将其变成双边合作的发布会,这种刻意的“抱团”反而暴露了双方的底气不足。 东京急于打破俄乌冲突后的战略孤立,试图通过印日合作构建“印太供应链同盟”;新德里则想借日本技术填补产业短板,双方各有诉求,却无共同战略基础——就像两艘航向不同的船,暂时并行,终会分道。 高市早苗或许以为,拉拢印度就能给“台独”势力传递错误信号,但她忘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从来不是任何外部联盟能够撼动的;而印日合作中那些看似光鲜的协议,不过是各自利益算计下的临时拼凑,风一吹,就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