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时,中美士兵放下了手中的枪,相互握手致敬。他们脱下军装,走到上一秒还在以命相搏的对手跟前,紧紧的握在了一起。几个美国大兵甚至索性光着膀子,毫无顾虑。此刻,他们心里如释重负,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这温暖的一幕,发生在板门店停战协定生效后的第二天清晨,1953年7月28日的朝鲜战场上。 故事的前奏要从7月27日上午10点说起,板门店那间简陋的木板房里,朝中代表团与“联合国军”代表团的代表,在9本停战协定上签下名字,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迎来停火的曙光。 但协议明确规定,正式停火要到当天晚上10点才生效,这最后的12小时,成了双方宣泄战火的收尾。 美军的155榴弹炮、韩军的105炮,还有志愿军的炮群轮番开火,炮弹像不要钱似的往对方阵地倾泻,有老兵回忆,美军甚至在最后45分钟狂轰不止,直到21时45分才戛然而止。 可他们没想到,志愿军立刻发起还击,炮火一直持续到21时59分,硬生生把美军的嚣张气焰压了回去。 晚上10点整,指针落下的瞬间,三千里江山突然陷入死寂。 三年多来日夜相伴的爆炸声、机枪声、冲锋号声全没了,只剩下风吹过铁丝网的嗡嗡声,很多士兵的耳朵还在嗡嗡作响,像是战争留下的余韵。 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头,没人下命令,也没人举白旗,两边阵地上的士兵就忍不住探出头来。 先是一个志愿军战士慢慢站起,对面的美国大兵犹豫了一下也站了起来,一步步朝着中间地带靠近,越来越多的人跟了上去,原本的战场分界线,成了临时的“和平走廊”。 最热闹的就是交换物资,志愿军掏出珍藏的飞马牌、哈德门香烟,还有家乡带来的炒花生、炒蚕豆,美军则拿出骆驼、好彩香烟,把C口粮里的巧克力、罐头掰成小块分享。 有志愿军战士送出和平鸽徽章,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和平的渴望,美军士兵则回赠随身的画片、打火机,语言不通,就靠手势和笑容交流。 互相换帽子才是最逗乐的环节!美军那窄边鸭舌帽往志愿军头上一扣,紧巴巴地箍着,露着半截额头,看着特滑稽。 志愿军的厚棉帽套在美国兵头上,松垮垮地晃来晃去,帽檐都快耷拉到眼睛上,还得用手按着才不掉。 两边人瞅着对方不伦不类的模样,没一个憋得住,笑得直不起腰,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 那些平日里端着枪、绷着脸的小伙子,此刻哪儿还有半分战场上的严肃,全是卸下重担后的纯粹快活。 几个美国大兵索性脱掉沾满泥土的上衣,光着膀子晒太阳,七月的朝鲜闷热难耐,身上的汗泥混在一起又痒又脏,脱了确实痛快。 志愿军这边也跟着放开了,有人把军装上衣往枪杆上一搭,就穿件贴身背心,晒得黢黑的肩膀露在外面。 哪怕中间还隔着几道铁丝网、一条小河沟,大伙儿也不管不顾,咧着嘴一个劲儿地笑,压根停不下来。 其实这场“跨界相逢”只持续了十几二十分钟,美军哨子一吹,他们就得回去站岗,志愿军班长一喊集合,大家也纷纷回到阵地。 这些士兵里,很多志愿军是放下锄头扛起枪的农民,美军士兵大多是远离家乡的年轻人,他们本无深仇大恨,只是被战争推向了对立面。 对他们来说,战争是上级的命令,是谈判桌上的博弈,而活下来,能见到家人,才是最实在的心愿。 那短暂的握手、分享和笑容,无关政治和解,也无关国家恩怨,只是一群普通人用最纯粹的方式,庆祝彼此活了下来。 后来流传下来的老照片里,这些画面被永远定格:弹坑旁的握手,不合头的军帽,举着香烟比V的笑脸,背后是满目疮痍的战场,眼前却是跨越阵营的善意。 这场战争证明了西方侵略者架几尊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这些士兵的互动更告诉我们,和平才是人心所向。 七十多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瞬间里的人性光辉,依然能打动人心。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