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山西阳曲县思西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开国上将洪学智的夫人张文,在当地县委工作人员陪同下,敲开了一户农家的大门,这是她第十二次来到山西,寻找十二年前因战事被迫寄养的女儿。[给你小心心] 1939年夏天,抗日战争正处于艰难时期,张文随队伍转移途中,怀里抱着刚满月的女儿醒华,行至阳曲县东峪庄时,为突破日军封锁线,上级要求所有携带幼儿的女同志必须将孩子临时寄养在当地老乡家。 军令如山,深夜张文把女儿轻轻放在村民任宝娃家的炕头,在襁褓中留下一顶红五星军帽和一双黑帮绣花鞋作为信物。 任宝娃老两口发现女婴后,赶紧生火熬粥用勺柄一点点喂给孩子,但因年事已高实在无法照料婴儿,他们先后将孩子托付给西峪村的白富生家、思西村的王德恭兄弟家。最后刚经历丧女之痛的白银翠主动接过了这个担子。 白银翠用自家织的六尺黑市布作为酬谢,将孩子接回家中抚养,她给孩子取名“红红”,既因为那顶红五星军帽,也寄托着对这个红色后代的珍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银翠把细粮省给红红吃,新衣服先给红红穿,为了维持生计,她将13岁的大儿子送去务工,后来为了继续抚养红红,她甚至忍痛把第四个儿子送给别人收养。 1951年春天,全国解放后,张文通过组织系统找到阳曲县委,县委书记郭守瑞查阅当年记录后,判断思西村可能有线索,当张文见到手腕有胎记的少女时,确认这就是失散十二年的女儿洪醒华, 重逢时刻,白银翠取出精心保存了十二年的红五星军帽和绣花鞋,这两件信物虽然陈旧,却完整无缺,见证着这段超越血缘的亲情。 洪学智将军在朝鲜前线得知找到女儿的消息后,专门给白银翠写信致谢,还寄来了全家福照片和抚养费,这份跨越战火的感恩,让人动容。 洪醒华成年后始终铭记养育之恩,经常接白银翠到北京小住,这份特殊的情谊持续了终生。 白银翠妈妈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大爱引发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看到这个故事真的被感动到了!十二年的寻找,白银翠妈妈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特别是她为了养大红红,把亲儿子送出去做工,甚至送走第四个儿子,这种牺牲真的太不容易了。” 有网友说,“红五星小帽就像个暗号,老百姓一看就明白是红军的后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普通群众冒着风险保护革命后代,这份信任和情谊现在真的很难得。” “白银翠妈妈最让人敬佩的是,明明知道孩子迟早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还是把最好的都给了红红,新衣服紧着红红穿,细粮省给红红吃,这份无私的爱已经超越了血缘。” “想想那个年代真不容易,张文妈妈为了革命任务不得不骨肉分离,白银翠妈妈在自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收养孩子,两家人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好在最后团圆了,红红也有了两位疼爱她的母亲。” “洪学智将军后来寄照片和抚养费,退休后的红红也常接白银翠到北京住,这种知恩图报的情谊特别温暖,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就这样延续到了和平时期。” 也有网友提出,“现在这种跨越血缘的大爱越来越少了,邻居可能都不认识,更别说帮忙照顾孩子了,时代在变,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不该变淡。” “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任宝娃老两口半夜起来给孩子熬粥,白银翠用黑市布换回孩子,王英凑钱送红红上学......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传承这种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江淮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