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安全部罕见发声,揭露并警告国外势力走私关键战略矿产的行为。 这一来自中国最高反间谍机构的声明,将全球供应链深处的资源竞争直接推向国家安全对抗的前台。 国家安全部在此次披露中特别点名了金属“锑”和稀土元素。 这两种看似普通的金属,实则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安全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金属锑作为阻燃剂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和纺织品,但其真正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国防工业领域。 锑合金能显著提高铅的硬度和强度,成为制造穿甲弹、弹片和各种军用弹药的关键材料。 此外,它在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夜视设备以及半导体等尖端技术产品中同样不可或缺。 在当今资源博弈的激烈战局中,中国凭借深厚底蕴与卓越实力,牢牢掌握着局势走向,占据着无可撼动的绝对主导地位,尽显大国风范与担当。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锑矿开采国和精炼锑生产国,其产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而在高纯度精炼锑领域,其控制力更为强大。 中国的稀土资源正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稀土绝非普通矿产,它已成为决定军工装备性能的“核心要素”。 以美国军事装备为例,其最先进的F5隐身战机,相控阵雷达能够实现上千公里外的精准探测,关键在于稀土永磁体提供的超强磁通量。 美国国防部曾在《关键供应链评估报告》中警告:“若中国停止稀土供应,美军现有库存仅能维持关键武器生产线18个月的运转。” 中国目前占据全球70%的稀土开采量,更垄断了95%的精炼加工产能。 中国对从矿山开采到磁体成型的全产业链的掌控力,使其在稀土领域拥有了无可撼动的话语权。 2025年7月19日,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牵头,联合商务部、公安部等多单位,于广西南宁召开“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推进会 ”,共商打击走私之策。 会议表明,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相关部门秉持“零容忍、出重拳”的态度,针对战略矿产走私出口现象,持续强化执法办案力度。 会议披露,相关部门已侦破一系列战略矿产非法出口案件,成功抓捕了一批涉嫌走私的犯罪嫌疑人。 这彰显了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与成效。 部分不法之徒为图一己私欲,与外部势力相互勾结,妄图通过走私谋取暴利,此类案件仍时有发生。 当下,虚假申报、借道第三国转运之类的规避手段愈发隐匿。 此类行径不断变换形式,妄图逃脱监管,其隐蔽性的增强值得高度警惕。各相关部门当秉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之念,恪尽职守。 需持续维持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以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筑牢职责防线。 国家安全部的介入,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 传统上,走私案件多由海关缉私部门处理。 而由负责反间谍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最高情报机构来公布案情,意在强调此类行为的严重性。 将此类案件定性为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而非普通的经济犯罪,表明北京正从战略层面审视其矿产资源的流失问题。 这不仅仅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的战略筹码。 中国的行动,正深刻地加剧西方国家对关键矿产供应链脆弱性的焦虑。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享受中国廉价、稳定资源供应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所带来的巨大战略风险。 为此,美国和其盟友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大力投资和补贴国内的矿产开采、加工和回收产业,试图重建本土的供应链能力。 一个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矿产联盟”正在形成。 由美国牵头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汇集了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等主要工业国,旨在共同投资和开发中国以外的“可信赖”矿产资源项目。 然而,这条“去风险”之路充满挑战。建立新的矿产供应链不仅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还面临着环保法规、劳工标准和技术壁垒等多重障碍。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建立的从采矿、冶炼、分离到精炼加工的全产业链优势,短期内难以被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所复制。 中国国家安全部的此次警告,既是对内部犯罪分子的震慑,也是对外部竞争对手的明确表态。 它宣告了全球关键矿产的“自由贸易”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国家安全为核心、充满地缘政治博弈的新格局。 在这场围绕着稀有金属的隐秘战争中,每一次查获的走私行动,每一次出台的出口管制,都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科技、军事和经济力量平衡的重要砝码。
稀土成了中美关系里解不开的死结,中国如果不放开稀土出口,美国就能随时推翻任何之前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