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现在终于明白了,美国早就参战了!在俄乌战场,有最多数千名美军正在与俄罗斯打仗。 美国到底有没有直接参战?这个问题,过去两年一直像个谜,悬在俄乌战场的炮火背后,但现在谜底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从2022年开始,有一千到数千名美籍“雇佣兵”在乌克兰前线与俄军交火,这可不是普通的“志愿者旅游团”,其中有些人操作的是“爱国者”导弹和“海马斯”火箭炮,听起来更像是穿了便装的正规军。 俄罗斯人看着战场上越来越多熟悉的“老对手”,终于说出了那句藏了很久的心里话:美国,早就下场了,在这场战争里,谁是真正的玩家,已经越来越难装糊涂了。 战争打到现在,乌克兰战场已经不只是乌克兰人的事。数据显示,战场上活跃的外国雇佣兵数量超过两万人,其中美籍人员占了相当一部分。 俄罗斯情报部门认为,这些所谓的“志愿者”,不少其实是美军退伍老兵,甚至还有现役人员“换了马甲”上战场。 这批人来乌克兰,不是为了那每月三四千美元的工资。真正的“金主”藏在幕后,有奖金、有保险,待遇堪比一线国家军队,而且他们的职责也不仅仅是端枪冲锋,更关键的是,他们承担着高技术武器的操作和维护任务。 一个普通退伍兵,能熟练操作“海马斯”系统和“爱国者”导弹?这就像你请个私家侦探,却发现他能破解五角大楼的服务器,谁信这是巧合? 《纽约时报》引用基辅乌克兰二战历史博物馆的数据称,自2022年以来,美国方面派出的雇佣兵数量可能高达数千人,而据2025年9月的统计,已有至少92名美籍战斗人员在乌克兰阵亡。 更让人玩味的是这些人扮演的角色,他们不是临时凑合的炮灰,而是乌军关键武器系统的操控者,从情报到打击,从战术部署到武器指引,哪一环没有美方的影子?这已经不是“旁观者”能做到的程度,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干预。 从德国威斯巴登基地到乌克兰前线,美军构建了一套隐形指挥链系统。据《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报道,这套系统包括卫星侦察、无人机监控、电磁信号分析,一直延伸到乌军的远程打击指令审核,换句话说乌克兰的导弹打哪儿、炸多深,背后都有美军的“遥控”。 俄罗斯自然不是吃素的,普京已经多次表态:任何出现在乌克兰的外国武装人员,不管穿什么衣服、打什么旗号,都会被视为合法打击目标。 2025年9月俄军发动大规模无人机集群打击,810架无人机夜袭149个目标,很大一部分就是雇佣兵集结点,这不是警告,这是实打实地“清场”。 对于俄罗斯来说,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了,他们不再只是和乌克兰作战,而是在面对一个披着外衣的北约,这场冲突的代理色彩愈发明显,尤其是美国的深度介入,让这场本应局限于区域的冲突,变成了全球战略博弈的一部分。 但问题是这些西方雇佣兵真有多大用?很多人是打过伊拉克、阿富汗的老兵,但那是反恐战争,不是这种重火力对拼的大国战争。 俄军的饱和式炮击、无人机引导打击、航空炸弹覆盖,让这些“雇佣专家”水土不服,有分析指出,他们的伤亡率远高于预期。 有时候乌方甚至并不指望他们能扭转战局,而是希望他们的牺牲能在国际舆论上起到“催泪弹”的效果,推动西方国家进一步介入。 美国这步棋下得不算新鲜,但依旧老辣,不是正面宣战,也不派正式军队,而是通过“私人军事公司”、退役人员、情报系统等手段,以最小代价达成战略目的:延长战线、消耗俄罗斯。 这种“系统性隐身”战术有几个好处,既能避免国内政治压力,也能规避直接对抗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军工复合体照样赚钱,全球霸权照样维护。 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乌克兰,美国一次次把战争变成“项目”,让盟友买单,让对手耗血,让自己从中牟利。 而俄罗斯也不是没看懂这招。普京政府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强硬,不仅在外交场合明确发声,也在军事上开始“动真格”,对雇佣兵的打击力度不断升级,背后其实是对美国的战略警告:你不穿军装,不代表你不是敌人。 这场战争的复杂性也因此不断加深,战场已不再是坦克和士兵的对抗,更是情报、科技、舆论、经济的全方位较量。 美国虽然嘴上说“我们没有参战”,但行动上几乎做了所有“参战该做的事”,俄罗斯对此的认知也逐渐清晰:这不再是乌克兰在战斗,而是整个西方阵营在背后操盘。 现在回头看,美国所谓的“旁观者角色”早就站不住脚了,从雇佣兵的数量、参与程度、武器操作,到情报支持、后勤协调、战场规划,美国已经深度嵌入乌克兰战场,虽然没有正式宣战,但其作用早已超越“参战”的定义。 参考资料: 美媒称92名美国人在俄乌冲突中为乌军作战死亡 2025-09-10 央视新闻
特朗普如何迫使俄罗斯归还乌克兰失地:三个条件特朗普提出的让乌克兰收回所有失地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