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联合国判定为“无可救药”的黄土高原,中国与之“死磕”70年,如今状况如何? 被联合国有关专家在二十世纪中期判定为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的黄土高原,历经七十余年持续治理,已然呈现出迥异于往昔的生态图景。 这片横亘中国北方的广袤区域,其治理历程不仅是一部环境改造史,更折射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黄土高原治理在摸索中起步。 最初采取修建梯田的方式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这种源于传统农业智慧的工程措施,在特定区域内显示出保水保土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单一梯田工程在某些地质条件下反而可能引发次生水土流失。 黄河泥沙量依然维持高位,提示治理需要更综合的考量。 淤地坝建设的引入标志着治理思路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这种“沟坡联合治理”模式将工程措施从坡面延伸至沟壑,形成了更完整的水土保持体系。 黄河泥沙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证明这种综合治理的方向具有科学价值。 然而1977年陕北特大洪水冲毁大量淤地坝的灾难,暴露出单纯依赖工程措施的局限性。 自然之力以如此激烈的方式提醒人们,生态治理需要更加尊重自然规律。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逐渐成熟并推广。 这一阶段的重要突破在于认识到每个小流域都是独立的生态单元,需要根据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植树造林、梯田农业与淤地坝等措施被有机整合,形成相互支撑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这种综合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关键转折。 这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工程,通过将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有计划地恢复为林草地,从根本上减少了人为水土流失。 政府提供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有效缓解了当地居民的生计压力,使生态修复得以持续推进。 到2017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约31.6%提高到约65%,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共同努力。 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也降至每年2亿吨以下,接近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原始农业时期水平。 近年来,黄土高原治理进入系统治理的新阶段。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的提出,标志着生态治理思维的根本性转变。 在陕西米脂县高西沟村,“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坝、荒坡陡坬搞绿化”的模式,生动诠释了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而对董志塬这类重点区域,通过专门立法实施保护,更显示出治理工作的系统性和法治化趋向。 黄土高原七十余年的治理历程,是一条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思维,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的演进之路。 其间经历过挫折与反思,也收获了经验与成就。 如今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水土流失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这片古老土地的重生,不仅为世界范围内类似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参考,更展现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探索。
曾被联合国判定为“无可救药”的黄土高原,中国与之“死磕”70年,如今状况如何?
重楼读世界
2025-09-30 13:46: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