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上亿”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冯唐,语出惊人:“只有穷人,才会痴迷技术,只有笨人,才会想着先把事做好,越是底层的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越差。你越往上走,你会发现,你以为人家天天在研究事,而他们往往在研究人,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这番话刚传开就炸了锅。有人觉得这是戳破现实的真话,有人骂这是给底层贴标签的傲慢言论。 但抛开情绪化的争论,结合他横跨医学、商业、文学的经历,以及近年公开的做事方法,会发现这番话的内核藏着容易被忽略的成事逻辑。 先看冯唐这个人。1998年他从协和医科大学拿到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专攻妇科肿瘤,不是凭空否定技术的门外汉。 2000年转行商业后,7年做到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后来执掌华润医疗,又成了中信资本负责医疗投资的高级董事总经理。 他自己在2024年接受采访时都说,做医疗投资的底气来自三个积累:医学教育背景、医生人脉资源、九年咨询和五年国企经验。 这些经历里,“把事做好”是基础,他不可能真的觉得做事没用。 那冯唐为何要强调“研究人”比“研究事”更重要?答案藏在他的“金线原理”里。 他在2025年出版的《金线》里说,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而这套方法落地的关键往往在“人”身上。 2019年罗永浩负债后想靠直播还债,一开始天天研究选品、话术,忙得团团转却没起色。 冯唐介入后,没纠结这些具体操作,而是帮他搭建股权架构,成立公司控股“交个朋友”。 他看透了资本对流量资产的需求,也摸准了罗永浩个人IP的价值,2020年就促成上市公司用近6亿收购股份,让罗永浩三年就还清债务。 这不是否定做事,而是用“研究人”的思维给做事的成果找对了出口。 这种逻辑在他早年职场里早有体现。2003年冯唐刚升为麦肯锡合伙人,接手一个百亿级药企重组案,对方没细看方案就打了预付款。 后来对方说,是查到冯唐带团队给客户省的钱比收费多7倍。这正好对应他在《成事心法》里提的信任公式:信任等于可信度、可靠度、可亲度除以自私度。 可信度来自他的专业功底,可靠度体现在过往成果,可亲度是处事方式,把客户利益放前面降低了自私度,资源自然主动靠拢。 他在华润医疗时,能撬动央企资源推进建院计划,靠的也是这种积累。 不是耍嘴皮子,而是每次项目都比约定时间提前交付,老领导信得过他,才愿意把资源交给他。 冯唐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问题出在“穷人”“笨人”这些标签上。很多人反驳,底层痴迷技术是因为只能靠手艺谋生,科研人员深耕技术是追求价值,不是笨。 这种反驳有道理,冯唐的表述确实太绝对。但剥离标签看本质,他想讲的是,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做事的价值会遇到瓶颈,而人的因素能打破这个瓶颈。 就像2025年双11,董宇辉的“与辉同行”直播间三天销售额就突破3亿,场观近7000万。这背后既有他多年积累的知识功底,也离不开冯唐早年点拨的“看清位置、未雨绸缪”。 董宇辉成立独立工作室后,没只盯着卖货,而是整合地方文旅资源,读懂了观众要文化体验、地方要推广的需求,这正是“研究人”的体现。 网友的看法很实在。有人说自己是技术骨干,项目总被同事抢走功劳,后来才明白,不是技术不行,是没让领导看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不懂“研究人”的亏。 也有人说,冯唐的逻辑在科研领域不成立,实验室里拿数据说话,搞人际关系没用。这两种观点其实不矛盾。 冯唐帮罗永浩,前提是罗永浩能把直播做好;他自己能跨界,基础是协和博士的功底。“研究人”从来不是替代“做事”,而是给做事的成果安上翅膀。 冯唐在2025年的一次分享里说,《金线》里的方法能解决90%的问题,但得先懂人。这正好呼应了他的核心观点:结构化思维是工具,但用工具的是人。 他当年从华润医疗离职,因为竞业条款淡出医疗行业一年,复出后能快速在中信资本立足,靠的就是之前积累的人脉和信任。 那些觉得他只靠“研究人”的人,没看到他背后十几年的专业积累。 说到底,冯唐的话有片面之处,但也点出了一个现实:光会做事是“老黄牛”,光懂人是“空心草”。能成事的人,都是既扎稳了做事的根,又长好了懂人的枝。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2025-09-04 10:31·台海网官方账号 “身家上亿”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冯唐,语出惊人:“只有穷人,才会痴迷技术
“身家上亿”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冯唐,语出惊人:“只有穷人,才会痴迷技术,只有笨
波览历史
2025-10-17 13:52:5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