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中媒通告全球,“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成功了 2025年10月16日,中核集团向全球通报,海南昌江“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冷态性能试验圆满成功。这个被称作核电“成人礼”的关键测试顺利通过,意味着中国在小型模块化堆技术上彻底走在了世界前面。 消息传开后,美西方多国立刻表现出高度关注,这种关注的背后,藏着技术竞争、产业格局甚至全球能源话语权的深层博弈。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冷试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给反应堆的核心系统做“高压体检”。 工作人员会把一回路系统加压到正常运行压力的1.25倍,相当于让管道和设备承受300米深海的压力,以此检验所有部件的密封性和可靠性。能一次性通过这种“极限测试”,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从头到脚的自主技术打底。 “玲龙一号”从反应堆压力容器到内部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几乎所有核心设备都出自中国企业之手,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5%。 这种自主化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安全,更是整个产业链的爆发。以前,核电核心部件比如大型锻件、抗辐照钢材大多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还容易被“卡脖子”。 现在不一样了,国机重装专门为“玲龙一号”研制了波动管等核心部件,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南钢股份研发的特种钢能造出抗辐照的安全壳,还拿到了法国核安全局的认证。 就连核级阀门这种细分领域,江苏神通一家的市占率就超过60%,成为全球少数能通过国际权威认证的企业。可以说,“玲龙一号”的成功,是中国高端制造业从零散突破到系统成熟的缩影。 把这种全链条能力放到全球同类项目里看,优势显得格外突出。全球现在有80多种小型堆设计方案,但真正能落地的没几个。 加拿大正在推进的首个小型堆项目,首座成本就高达61亿加元,差不多是300亿人民币,而“玲龙一号”单台投资只要50亿元,还不到对方的六分之一。 建设速度更没法比,“玲龙一号”从2021年7月开工到现在冷试成功,只用了四年多,加拿大那个项目还在规划阶段,预计最早2030年才能运行。 美国的NuScale项目虽然名气大,但最近还在因为成本超支调整方案,和已经完成关键测试的“玲龙一号”比,进度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美西方真正焦虑的,可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中国用这种技术重塑了核电的“游戏规则”。 以前的核电项目都是“大而重”,建一座要花上百亿、等五八年,只能给大城市或大电网供电。“玲龙一号”却走了“小而精”的路子,年发电量能满足52万户家庭的需求,正好匹配中小城市或工业园区的用量。 此外,它能“一核多用”,除了发电,还能供暖、供蒸汽,甚至海水淡化。海南昌江已经围绕它建了清洁能源产业园,引进了年产8万吨碳酸锂的项目,年产值能到88亿,这种“核电+产业园”的模式,让核能从单纯的能源变成了产业引擎。 这种模式正好戳中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这些国家电网规模小,没能力建大型核电站,但又急需稳定的清洁能源支撑工业发展。“玲龙一号”的低成本、短周期和多用途,刚好解决了他们的痛点。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说它“为全球小堆发展树立了标杆”,因为它不是在现有框架里做改进,而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应用路径。 “玲龙一号”还在悄悄改变核电行业的生态。以前建核电站都是国企主导的“大工程”,中小企业很难参与。 现在模块化建造模式下,很多部件可以像汽车零件一样批量生产,中国核建作为承接了国内85%核岛工程的企业,已经开始探索标准化施工流程,甚至有中小企业凭借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拿到了配套订单。 景业智能的核工业机器人就已经用到了“玲龙一号”的燃料循环系统里,这种“龙头引领+细分突破”的格局,让整个行业更有活力。 网友对这件事的理解很到位,有人说“这不止是建了个核电站,更是搭了个高端制造的台子”,还有人注意到“以后南海岛礁供电、偏远地区海水淡化都有办法了”。 现在美西方已经有了动作,美国能源部近期紧急召开了小型堆技术研讨会,欧盟也在重新评估自己的发展规划,但想要追上并不容易。 核电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需要从设计、制造到施工的全链条支撑,这种能力不是短期内能拼凑出来的。 “玲龙一号”从2024年底完成主电源倒送电,到现在冷试成功,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这种厚积薄发的实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目前,“玲龙一号”已经拿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认证,接下来只要顺利完成热试和装料,2026年就能正式投运。 到时候,它会用实际运行数据证明中国技术的可靠性,也会让全球看到能源革命的新可能。 信息:“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成功 2025-10-16 14:41·新华网
好消息!好消息 中媒通告全球,“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成功了 2025年10
波览历史
2025-10-17 10:55:43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