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朱德发现家中有打往河北的电话,他意识到不对劲,大发雷霆,查到是谁所为后,他的举动让人意外。[无辜笑] 这部电话是中央配发的工作专线,按规定仅限处理公务使用,朱德与康克清始终严格遵守这项纪律,从未因私事动用过这条线路。 经过内部排查,最终确认电话是一位河北籍的年轻警卫员拨打的,这位小伙子正在谈恋爱,思念家乡的恋人,便趁着值班间隙偷偷打了长途电话,他原以为无人知晓,却没想到所有通话都会在账单上留下记录。 真相查明后朱德的处理方式让工作人员深感意外,他没有发火训斥,而是把警卫员叫到身边,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了解情况后朱德从个人工资中取出钱款,补交了这笔电话费。 “公用电话一分一厘都不能私用。”朱德向年轻战士解释道,“这是革命队伍铁的纪律。”他同时嘱咐警卫员,今后如需联系家人,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若有急事也可按规定申请,自费到邮局拨打长途电话。 这个解决方案既维护了制度刚性,又体现了人性关怀,警卫员深受感动,其他工作人员也从中学到了重要一课。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领导人始终保持着高度自律,他们深知任何细微的逾矩行为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朱德用行动表明,纪律面前没有例外,职务高低都不是放松要求的理由。 这件小事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品格风范,他们不仅在工作中恪守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严于律己,这种精神穿越时光,至今仍给人以启迪。 如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办公设备早已普及,但公私分明的原则依然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类似考验,使用单位电话处理私事,将办公用品带回家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个人操守。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老一辈风范,原则性强又不失人情味,自己掏钱补上话费这个举动太圈粉了。” “泪目了,发脾气是因为爱护公家财产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后来温和处理是因为懂得年轻人的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说得就是这个吧。” “细节见真章!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都不能占,还贴心地教给年轻人正确的处理方法。这种教育方式比单纯处罚高明一万倍。” “那个年代的人思想真纯粹啊,放现在有些人看来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但正是这种对‘小事’的敬畏,才成就了大事。” “这个故事得讲给现在的年轻干部听听,什么叫公私分明?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我爷爷那辈人就常讲这种故事,那时候条件苦,但作风真是硬。看完特别怀念那种清风正气。” 在当今社会,朱老总这种“小事不小”的原则性,对我们每个人有哪些具体的启发?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1970年朱德发现家中有打往河北的电话,他意识到不对劲,大发雷霆,查到是谁所为后
轩叔观察
2025-10-19 16:28: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