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无辜笑] 姚启圣不到三十岁便官至福建总督,却因擅自开放海禁触怒朝廷,从二品大员连贬数级,最终流放辽东,那道“永不录用”的禁令,如同在他仕途上立起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 三藩之乱平定后,台湾问题日益凸显,重病的周培公向康熙举荐姚启圣,康熙力排众议,当众焚毁了顺治的禁令,这一举动既彰显了新君的魄力,也将姚启圣推向了必须成功的绝境。 姚启清醒地认识到,收复台湾若失败,他必将承担全部责任,即便成功,功高震主同样危险,他与水师提督施琅虽性情不投,但在收复台湾的大业上目标一致,姚启圣在福建筹备粮草、实施迁界封锁,有效切断了郑军补给,为前线的施琅创造了决胜条件。 澎湖一战定乾坤,台湾归附,就在众人期待封赏之时,姚启圣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主动请辞,这一举动,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君臣猜忌,康熙顺水推舟,准其荣归故里,保全了君臣之谊。 康熙的处置展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远见,诛杀功臣不仅会令士人心寒,更会损害他精心维护的明君形象,而对姚启圣而言,急流勇退既是对君主心术的洞察,也是对自己生命最好的保全。 在复杂的权力场中,建功立业固然重要,但懂得在恰当时候收敛锋芒更为关键,姚启圣的选择,体现了一种深谙世事的智慧。 网友们议论纷纷: “这姚启圣真是个明白人,功劳大到皇帝没法赏的时候,自己主动辞职是最聪明的,这叫功成身退,要是贪恋权位,估计就真悬了。” “康熙也是高手,既用了姚启圣的才能收复台湾,又没违背自己老爹的意愿(毕竟把圣旨都烧了,等于废了那条命令),最后还完美收场,没留下杀功臣的骂名,这是双赢。” “我觉得主要还是姚启圣自己把路走宽了。他要是仗着功劳跟皇帝谈条件,那肯定没好果子吃,这一跪一请求,直接把康熙架到‘明君’的位置上了,康熙想杀他都下不去手了。” “说白了就是一场高级的职场博弈。老板既用你又防着你,你干出惊天业绩后,是选择膨胀还是急流勇退,决定了你的后半生。姚启圣给我们上了一课。”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看看后面年羹尧的下场,就知道姚启圣的选择有多对了,在皇帝手下干活,能力重要,情商更重要,得懂得什么时候该消失。” 如果你是姚启圣,在立下不赏之功后,你会选择像他一样急流勇退,还是继续留在朝堂争取更多?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郑丽文胜选,“台独”分子郭国文绷不住了!10月18日,在郑丽文胜选之后,民进党台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