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俄罗斯的“西方心”可不是近代才有的,得从几百年前说起。早在17世纪,彼得大帝那波操作算是把基调定死了,放着沙皇不当,乔装成普通工匠跑到荷兰造船厂当学徒,跟着工人一起抡锤子学造船,就为了把欧洲的技术和规矩搬回俄国。 回国后立马掀了改革的桌子,逼着贵族剪掉传了几百年的大胡子,改穿欧洲式的紧身衣,谁不乐意就罚钱,连传统礼仪都改成欧洲宫廷那套,硬生生在涅瓦河口造了个圣彼得堡,专门对着欧洲开窗户,摆明了要跟东方划清界限。 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这儿,这股子西方情结更上头了。为了跟亲德的丈夫划清界限,她一门心思扑向法国,把巴黎的时髦玩意儿全搬到俄国宫廷。 这下可好,贵族圈彻底疯魔了,以讲法语为荣,社交场合说俄语都觉得掉价。就说打败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元帅,明明要跟法国军队决战,给参谋们做动员演讲时张口就是法语,倒显得法军像自家人。 大文豪普希金、托尔斯泰写小说用俄语,可私下里跟人聊天半句俄语不带说的,全是流利的法语。 更有意思的是,中下等贵族比公爵还拼,就算法语说得磕磕绊绊,也要在俄语里夹满法语词,实在想不出词就说 “等我想想俄语怎么说”,跟现在职场新人硬凹专业术语的样子一模一样。 这股子热脸贴冷屁股的劲儿还延续到了近代。19 世纪克里米亚战争被欧洲揍得鼻青脸肿,俄罗斯没想着疏远西方,反而转头向美国抛媚眼。 1863 年派舰队同时访问纽约和旧金山,《圣彼得堡新闻报》还写着 “两个伟大国家要携手开创新秩序”,结果日俄战争时,美国背地里帮日本压价,把俄罗斯坑得够呛。 到了二战,斯大林跟罗斯福把酒言欢,以为能搞 “战后共治”,可战争一结束,冷战的铁幕立马落下。 戈尔巴乔夫更实在,不仅默许德国加入北约,还盼着美国给 “新马歇尔计划”,最后等来的是休克疗法,GDP 直接腰斩,1991 年还比中国 GDP 高近 40%,到 2021 年连广东都比不上了。 就算到了普京时代,这 “西方心” 还是没凉透。2000 年到 2003 年,他三次通过非正式渠道问美国 “能不能加北约”,9・11 事件后第一时间慰问小布什,还开放中亚军事基地帮美国反恐,那段时间俄美关系被吹成 “史上最好”。 可现实很快打脸,北约五轮东扩把导弹架到家门口,美国还退出《反导条约》,这下克里姆林宫才彻底醒过来。 现在俄乌冲突闹成这样,本质上还是这矛盾闹的 —— 明明地缘上是欧亚大国,却总想着挤入西方圈子。想融入西方,可西方不接纳,只能用武力争存在感,结果越打越被动。 战场上现代化坦克库存耗了七成,精确制导弹药月产量只够四成,工业设备老化率高达 73%,高端芯片断供导致军工生产都费劲。曾经靠能源拿捏欧洲,现在对欧管道气出口从每年 1500 亿立方米跌到不足 200 亿,北溪管道炸了,连能源杠杆都没了。 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支持特别军事行动的人虽有 65%,但愿意无条件坚持到底的只剩 28%。 这三百年就是个循环:想跟西方贴贴,被泼冷水,歇口气再接着凑上去,直到撞墙。布热津斯基早说透了,俄罗斯太大没法被欧盟消化,太独特融不进西方,可这祖传的 “西方心” 就是拧不过来。 明明长着东方的身子,却总惦记西方的座位,这种拧巴劲儿攒到现在,可不就炸出了战争这摊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