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片酬全部捐了 1200万片酬全部捐了。于和伟饰演吴石,片酬是120

优雅钢琴 2025-10-28 20:50:36

1200万片酬全部捐了 1200万片酬全部捐了。于和伟饰演吴石,片酬是1200万,但于和伟分文未取,已通过非公开方式,捐给了烈士纪念馆。​于和伟演英雄做英雄,他把1200万报酬全捐给了烈士纪念馆,这样有民族大义的演员确实不多见,值得人们敬重。​我觉得他是对牺牲的烈士的崇敬与,演了这部电视剧,我相信他的思想一定得到了升华,往后看问题,看事物,对人肯定会跟从前不一样。 要懂于和伟这个决定的分量,得先看清他演的吴石,到底是怎样一位藏在历史深处的英雄。吴石不是虚构的角色,他是真实存在的“密使一号”——国民党军阶最高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官至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军衔。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蒋介石亲自点名将他调往台湾主持防务,没人知道这位握着全岛军事部署的将领,早已把心锚在了大陆。去台湾前,他的妻子陈琏劝他“太危险,能不能留下”,吴石只说了一句“我走了,岛上的军情才能传回去,统一才能少流血”,就带着幼子登上了前往台湾的船,这一去,再也没回来。 在台湾的日子里,吴石的潜伏比想象中更凶险。他要在国防部的眼皮子底下,把胡琏兵团增援金门的兵力部署、台湾西海岸的防御工事图,通过交通员传递给大陆。1950年,交通员朱谌之被捕后,特务很快摸到了吴石的线索。被捕那天,他正在书房整理一份标着“绝密”的海防情报,特务破门时,他第一反应是把情报塞进壁炉,哪怕自己被按在地上,也死死盯着火焰,直到纸张化为灰烬。1950年6月10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处决,临刑前他没说一句求饶的话,只留下一句“为民族复兴死,值得”。这些细节,后来都被于和伟翻遍史料找了出来,记在剧本的空白处,每一页都画满了标注。 于和伟为演吴石,下的功夫远不止读史料。他特意托人联系上吴石的儿子吴韶成,一次次上门拜访,就为了问清吴石生活里的小习惯——比如吴石吃饭时喜欢用左手扶碗,写毛笔字时会先蘸三次墨,甚至生气时会轻轻敲桌子。拍摄吴石与家人诀别的戏时,于和伟主动要求加了一个细节:吴石给年幼的儿子塞了一块带字的木牌,上面刻着“中华”二字,这个细节不是编的,是吴韶成回忆里父亲临走前给他的唯一信物。那场戏拍了三条,于和伟每一次抱孩子的手都在抖,他后来在采访里说“不是演的抖,是想到吴石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孩子,那种心揪着的疼,根本忍不住”。 也正是这份共情,让于和伟拍完戏就定了捐片酬的主意。剧组杀青那天,他特意去了福州的吴石烈士纪念馆,站在吴石的遗像前,听讲解员说“以前知道吴石的年轻人很少,纪念馆每年来的人不多”。这句话让他记了很久,后来跟团队商量片酬时,他说“这钱我不能拿,吴石他们流血没要过一分钱,我演他拿这么多,心里不安”。他选了非公开捐赠,就是不想让这事变成噱头,直到纪念馆用这笔钱更新了吴石的展区,加了互动屏幕播放他的事迹,有游客拍到屏幕上的捐赠名单,大家才知道于和伟做了这事。 其实于和伟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从来都不是一时兴起。之前演陈独秀时,他为了还原人物在北大的演讲风格,专门找了民国时期的演讲录音,跟着学了一个月的语调;演李大钊时,他会特意去李大钊故居,摸一摸当年用过的书桌,感受那种历史的温度。他总说“演历史人物不是装样子,是要替他们把没说的话、没完成的心愿,让更多人知道”。这次捐片酬,本质上就是他这种想法的延续——他不想让吴石这样的英雄只活在电视剧里,更想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被记住。 现在娱乐圈里,不少人演英雄角色只为蹭热度、拿高片酬,台词靠配音,情绪靠特效,连基本的历史背景都懒得查。对比之下,于和伟的做法才更显珍贵:他不是在“演”英雄,而是在靠近英雄、致敬英雄,甚至用自己的行动,让英雄的精神多了一条传递的路。他说自己演完吴石“思想升华”,这话不是空话——当一个人真正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看到他们为了家国舍弃一切,自己的价值观自然会被触动,做出捐片酬的决定,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2
优雅钢琴

优雅钢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