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发妻拉住他:给我个娃吧 1912年,四川乐山沙湾镇,郭家大院正办喜事。 20岁的郭沫若,当时还叫郭开贞,一脸不高兴。 他妈非要给他包办这门婚事,新娘子叫张琼华,22岁。 拜完堂,进了洞房,郭沫若一肚子火。 等他掀开那红盖头...整个人都愣住了。 红烛跳动的光线下,张琼华端坐在床沿,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郭沫若后来在自传《黑猫》里没直说她丑,只说“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但那份失望是藏不住的——他不是嫌相貌,是怨这场不由自己做主的婚姻。当时他在成都府中学堂读书,早就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之前还因参加罢课反抗校方被开除过,骨子里藏着对束缚的抵触,可母亲以“孝道”施压,他终究没敢违逆。 张琼华哪懂这些。她是四川乐山苏稽镇的旧式女子,从小听的是“三从四德”,认定嫁了人就是郭家的人。见郭沫若愣着不动,她鼓起勇气拉住他的衣袖,声音发颤地求:“给我个娃吧”——在她的认知里,有了孩子,这段婚姻才算立得住,她在郭家才有根。可郭沫若猛地抽回手,转身就往外走,一夜宿在了书房。 其实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悲剧。1911年秋天,郭家托媒人定下这门亲时,郭沫若在成都收到家书,“心机像突然取去了称盘座的天秤,两个秤盘只是空空地动摇”,可他终究没敢说不。民国初年的四川,包办婚姻还是主流,自由恋爱会被当成伤风败俗,新津就曾有女子因自由恋爱被父亲活活砸死 ,这样的环境里,他的反抗只能是逃避。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就找了个“学校开学”的借口,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沙湾。他这一走,张琼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搬进郭家老宅,学着操持家务,晨昏定省伺候公婆,连姑嫂关系都处得和睦。郭家买田地、办喜事,大小琐事全靠她打理,公婆临终前都念着她的好,郭母还特地留遗言让郭沫若“善视吾张氏媳” 。 可张琼华等不来丈夫的回头。郭沫若在日本结识了佐藤富子,同居后生了五个孩子;后来又和于立群结婚,再添四男二女。张琼华只能守着空荡荡的房间,把郭沫若年轻时的照片挂在墙上,每天擦拭得一尘不染。她试着写过信,问他“终不回家是何意也”,可那些信要么没寄出,要么石沉大海 。 1939年郭父病重,郭沫若终于带着于立群回家奔丧。这时张琼华已经49岁,头发都白了大半,她特地换了身新衣服,却看着郭沫若搂着年轻的于立群介绍“这是我妻子”,只能默默退到角落。直到家人说起她这些年的付出,郭沫若才走上前,深深鞠了一躬说“辛苦你了”——这是27年来,他对她最直接的回应。 后来郭沫若给她寄生活费,却从没提过离婚,也没接她去北京。他自己说“离掉张氏,我思想没有那么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没有那么旧”,可这份“不新不旧”,困住了张琼华一辈子。1978年郭沫若去世,家人瞒着她;1980年她离世时,身边只有那帧擦得发亮的照片,终身未育,守了郭家68年 。 这场婚姻从来不是“嫌丑”那么简单,是清末民初新旧思想碰撞下的悲剧。郭沫若反抗了包办婚姻的束缚,却把张琼华留在了旧时代的枷锁里;他后来忏悔这是“一生最大的错事” ,可忏悔换不回张琼华的青春。那些说张琼华“愚忠”的人,或许忘了,在那个女性没有独立地位的年代,她除了坚守,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