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躲,他来了,他用行动提醒台湾省同胞,别忘了我们的根! 别人躲,他来了,他

优雅钢琴 2025-10-28 21:40:26

别人躲,他来了,他用行动提醒台湾省同胞,别忘了我们的根! 别人躲,他来了,他用行动提醒台湾省同胞,别忘了我们的根! 不久前大陆方面进行了光复日的纪念活动,对岸的台湾,有人欣喜,有人破防,但是唯独来参加大陆活动的人并不多,但是他还是来了,九三他来了,光复日他也来了,他就是台大哲学系教授,苑举正。 要懂他这份执着的源头,得从他的家庭说起。苑举正1960年生于台北,祖籍山东宁阳,父母都是40年代从山东辗转来台的读书人,父亲苑觉非曾在台湾政治大学任教,更是带领过七千名山东流亡学生的校长。他从小在眷村长大,家里始终飘着山东面食的香气,父母张口就是家乡话,父亲总跟他说“咱们家在曲阜旁边,要为国家出力”,这种刻在日常里的家国认同,成了他最牢的精神底色。1989年,他陪父亲第一次回山东老家,站在母亲长大的惠民县小吕庄土路上,看着与父亲描述中一致的老槐树,他才真正懂了“根”的重量 。 苑举正的“敢来”,从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藏在岁月里的一贯坚持。2020年,他在台大课堂上公开讲“爱国是本能”,这段视频意外走红大陆,可在岛内却引来了非议,但他没改半分口径,反而更频繁地在公开场合提“两岸同属中华民族”。2025年9月3日,他受邀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特意带上了父亲的照片,看着受阅队伍走过,他一边默祷告慰双亲,一边忍不住哽咽,后来有人批评他“多事”,他直接回怼“我是抗战家属,来观� �有什么错?” 。 这次光复日赴会,更藏着他对历史的较真。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80周年,80年前的这一天,台北举行受降仪式,被殖民50年的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可如今民进党当局不仅不办纪念活动,还纵容人说“没有光复节”,甚至篡改教科书淡化这段历史。陆委会提前警告“不鼓励参加大陆活动”,他偏在8月31日就落地北京,直言“越是有人不敢来,我们越要来”。在纪念大会上,他盯着会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的横幅格外动容,因为大陆用“纪念”而非“庆祝”,恰恰守住了对历史的敬畏,这正是岛内缺失的态度 。 他的行动,更是对统派同胞的无声支撑。在台湾,统派的日子不好过,81岁的高安国只因呼吁统一就被判7年半,连配偶都受牵连,这样的打压让不少人选择沉默。苑举正看着心疼又愤怒,在光复日座谈会上他拍着桌子质问:“爱国有罪吗?‘台独’能横行,我们守认同却要遭迫害?”。当得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他激动得失眠,反复说“这让我们知道,统派从不孤立”——他太清楚,这种国家层面的认可,能给岛内沉默的同胞多大力量[[_ _LINK_ICON]]()。 有人说他“太激进”,可他的回应藏着清醒:他从不否认自己是“红统”,但他的立场从不是靠口号撑着,而是源于扎实的历史逻辑。他总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开罗宣言》早就明确台湾归中国,吴石将军当年为两岸统一牺牲,这些都是铁打的史实,否定这些就是背叛历史 。这次捐出部分参会补贴支持台湾抗日史料整理,更让他的行动多了分量——他不是来“刷存在感”,而是想让更多人看见被掩盖的历史。 对比民进党当局对光复日的“集体噤声”,苑举正的每一次赴会都像一面镜子。那些说“忘了根也没关系”的人,恰恰不懂:台湾的光复是千万同胞流血换来的,光复路上的每一步,都刻着“中国”二字。苑举正带着父亲的照片走来,带着对历史的敬畏走来,其实就是想提醒所有人:根在,民族的魂就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优雅钢琴

优雅钢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