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强调所有阿富汗人都必须离境,不论其证件是否齐全有效。 自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控喀布尔以来,巴基斯坦便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要维持与邻国的传统关系,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应对来自阿富汗境内的安全威胁。 据巴方统计,仅2025年1月至10月,就有超过200起武装袭击事件与阿富汗方向有关,其中不乏针对巴安全部队的致命打击。 真正点燃导火索的是10月12日凌晨的边境冲突。巴基斯坦军方称,一伙武装分子从阿富汗境内发起越境袭击,造成12名巴士兵死亡。 作为回应,巴空军次日对阿富汗边境的疑似武装据点实施空袭,宣称击毙70名武装人员。塔利班政府则强烈否认,指责巴方侵犯主权,并关闭了主要边境口岸。这场交火让本就脆弱的双边关系跌至冰点。 阿西夫的强硬表态并非突然。早在10月17日,他就在公开场合放话:“巴基斯坦的资源只给本国公民。”当时这句话被解读为针对非法移民的警告,但没人想到它会迅速升级为全面驱逐令。 数据显示,巴基斯坦境内现有约350万阿富汗难民,其中70%是在塔利班掌权后涌入的,而持有合法证件者不足半数。 驱逐行动的背后,是巴基斯坦日益沉重的社会负担。总理谢里夫在10月18日的高级会议上直言:“我们的民众在反恐战争中牺牲太多,现在他们问:还要承担难民负担多久?”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巴基斯坦每年为安置难民花费超过15亿美元,而国际援助仅能覆盖三分之一。 更棘手的是,部分难民与极端组织存在关联,2024年巴方破获的3起恐怖袭击案中,均有阿富汗籍人员参与。 但全面驱逐谈何容易?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白沙瓦市,大量阿富汗人已在此生活三代,他们的孩子出生在巴基斯坦的医院,说着乌尔都语长大。 当驱逐令下达时,一位50岁的难民握着孙子说:“我们连阿富汗的方言都忘了,回去怎么活?”阿富汗临时政府也回应称,当前国内失业率高达40%,粮食危机持续,根本无力接收大规模回流人口。 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两极分化。联合国难民署警告,此举可能违反“不驱回原则”,引发人道主义灾难。而印度媒体则幸灾乐祸地称:“巴基斯坦终于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有趣的是,阿西夫在讲话中特意点名喀布尔当局“协助恐怖分子,充当印度代理人”,将矛盾直接指向地区大国博弈。 在这场风暴中心,10月25日启动的伊斯坦布尔会谈成为关键转折点。巴方代表团提出三项核心诉求:阿富汗必须切断对武装分子的支持、重新开放所有边境口岸、接收被遣返难民。 而塔利班方面则坚持要求巴方停止越境打击,并承认其对边境安全的管辖权。据参与谈判的土耳其官员透露,双方在“恐怖分子定义”上存在根本分歧——巴方将任何持枪者视为威胁,而塔利班则认为只有针对政府的袭击才算恐怖行为。 当阿西夫说出“公开战争”的威胁时,他或许也意识到这是最后的筹码。数据显示,巴阿边境自10月20日达成临时停火后,虽未再发生大规模冲突,但小规模交火仍时有发生。 巴军方已在边境部署了3个装甲师,而塔利班也向坎大哈省调集了精锐部队。这场对峙,早已超越简单的难民问题,成为两国对地区主导权的终极较量。 如今,随着驱逐令进入执行阶段,数百万人的命运悬于一线。在巴基斯坦的难民营里,人们开始焚烧证件——既然合法身份也无法换来留存,不如彻底撕毁。 而在喀布尔的街头,面包价格已翻了两番,商家纷纷用木板封住门窗。这场由难民危机引发的风暴,最终会吹向何方?或许只有等到伊斯坦布尔会谈的最终结果揭晓时,答案才会浮出水面。 对于这场牵动南亚神经的危机,你更同情难民的处境,还是理解巴基斯坦的安全考量?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