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年为了恶心国民党立了台北马场町纪念碑,还篆刻了碑文,现在大陆播出以吴石等烈士真实事件为题材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火遍两岸。民进党现在就尴尬了,因为真相大白于天下! 1950年6月10日的台北马场町,河风裹挟着血腥味掠过新店溪。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身着将军制服走向刑场,身后跟着朱枫、陈宝仓、聂曦三位战友。 枪声响起前,45岁的朱枫突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七颗子弹穿透她的身体时,溪对岸的看守所里,35岁的台湾青年林正亨已被折断双腿——他是马场町第一个被处决的台湾籍烈士。 这片曾是日据时期练兵场的土地,在1949年后成为白色恐怖最血腥的刑场。据解密档案显示,仅1950年就有超过1100人在此被枪决,其中不乏像吴石这样手握国民党最高机密的将领。 更讽刺的是,处决吴石的命令由蒋介石亲自签发,而执行者正是他曾经的亲信谷正文——这个后来被历史定性为“屠夫”的特务头子,曾在刑前给张志忠送去牛奶,得到的回答是“血才够味”。 1998年,当民进党籍台北市长陈水扁推动设立“白色恐怖纪念公园”时,国民党内部爆发激烈争论。这座位于万华区、紧邻青年公园的刑场旧址,被刻意命名为“白色恐怖纪念公园”,碑文上“追思死者并纪念历史事迹”的表述充满暧昧。 2000年公园落成当日,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突然将其更名为“马场町纪念公园”,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国民党对历史罪责的逃避。 但真相终究无法被文字游戏掩盖。公园内保留的刑场土丘,周围石墩上弹痕累累;大理石纪念碑背面虽未刻字,但每年清明,民间团体总会在此摆满写有遇难者姓名的竹片。 2023年新增的“白色恐怖受难者纪念碑”采用台湾本土观音石,正面“迟来的正义”五个字,与背面刻意留白形成强烈对比。 2025年10月,当《沉默的荣耀》以真名真姓还原吴石等人潜伏事迹时,两岸舆论场同时震动。这部创下央视八套黄金档收视纪录的谍战剧,首次将1949年中共派遣1500余名干部入台的历史细节搬上荧幕。 剧中吴石与朱枫传递的《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与解密档案中记载的微缩胶卷内容完全吻合;聂曦押送朱枫时佩戴的军衔标志,与台北“国史馆”保存的处决照片分毫不差。 更耐人寻味的是剧集引发的连锁反应。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的访客量激增三倍,不少台湾民众带着剧中出现的福州鱼丸、基隆糕点前来祭拜。 新北市民李小姐在纪念碑前摆放凤梨酥时对记者说:“以前只知道这里死过很多人,现在才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而死。” 这场由电视剧引发的历史解冻,暴露出民进党当局的两难困境,他们曾将白色恐怖受难者平反作为“转型正义”旗号,当真实历史指向国民党暴行时,又不得不保持沉默。 2024年追思慰灵大会上,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总会长周弘奇当众呼吁“放弃对抗路线”,而民进党代表的缺席已说明一切。 历史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当大陆观众为吴石“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独白落泪时,台湾青年正在社交媒体转发朱枫就义前的最后照片;当学者争论蔡孝乾叛变是否导致整个潜伏网络崩溃时,普通民众已用鲜花和祭品给出了答案。 站在2025年的马场町纪念公园,刑场土丘上的野菊与纪念碑前的电子蜡烛形成奇妙共生。那些试图用改名、留白、沉默来掩盖的历史,最终被一部电视剧、一群自发祭拜的民众、一块块刻满姓名的竹片重新定义。当两岸观众在荧幕前为同一群英雄落泪时,或许正是对“统一”最生动的注解。 你觉得,当历史真相以这样的方式被揭开,两岸关系的破冰是否已找到新的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