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阿根廷突然将大豆出口关税砍至零,这个南美国家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全球粮食贸易和货币体系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2025年上半年,该国通胀率飙至65%,比索对美元汇率一个月内暴跌12%,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跌破300亿美元,创2001年经济危机以来最差水平。 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农业出口本是其外汇命脉,但2024年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18%,叠加此前26%的出口税,农民每吨大豆利润被压缩至15美元,甚至难以覆盖种植成本。 米莱政府上台后,虽推行美元化政策,却始终将农产品视为突破口——零关税政策的目标很明确:70亿美元出口额,换取外汇储备喘息空间。 政策公告发布的当天,全球粮食市场就闻到了血腥味。中国买家在24小时内锁定10船约60万吨阿根廷大豆,次日再追加10船,48小时内签下130万吨订单,相当于2024年中国自阿根廷进口总量的三成。 这一速度背后,是中国大豆进口策略的深度布局: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中国已将进口来源扩展至巴西、俄罗斯、乌拉圭等十余国,2025年前8个月,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的大豆总量达7331.2万吨,对美采购量几乎为零。 价格优势是关键推手。零关税前,阿根廷大豆因出口税和物流成本,到岸价比巴西高30美元/吨;政策落地后,其价格仅比芝加哥期货合约价高2美元/吨,较巴西溢价扩大至40美元/吨。 更关键的是,中阿合作绕开了美元——130万吨大豆全部采用人民币结算,每吨价格较国际均价低5%,且阿根廷央行设立专项账户,保障出口商即时收到人民币货款,避免美元汇率波动风险。 阿根廷的“零关税突袭”迅速改写市场格局。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两天内跌1.4%,巴西港口陷入混乱:原本预测的1.1亿吨对华出口目标基本落空,内陆仓库货物堆积,物流链濒临瘫痪。 美国大豆协会则紧急派团来华谈判,试图用长期合同和价格补贴挽回市场,但中国企业更倾向“多地采购、期货对冲”策略——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自美进口大豆仅850万吨,同比下降28%,9月更是零订单。 这场变局中,人民币结算成为隐形的“金融武器”。2025年4月,中阿续签18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期限延至2026年7月,这笔资金不仅帮阿根廷偿还27亿美元外债,更在美元短缺时直接用于支付中国进口货款。 截至10月25日,阿根廷对华大豆出口量翻倍,带动农业种植、物流、港口等行业创造1.2万个临时岗位,外汇储备回升至300亿美元。 阿根廷的“去美国化”操作更值得玩味。此次交易的130万吨大豆,种植采用本土培育的“阿根廷33号”品种,未使用美国转基因种子;合作企业均为本土资本控股,未接受美国农业巨头投资。 这种从资本到技术的全面“脱钩”,与中国推动供应链安全的战略不谋而合——中储粮4530万吨战略储备可保障四个月需求,俄罗斯、乌拉圭的进口量分别增长40%和30%,单一国家政策变动已难以撼动中国粮仓。 阿根廷的尝试,暴露了美元体系的脆弱性。2025年前九个月,中阿大豆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30%,阿根廷用人民币偿还的420亿人民币债务,直接减轻了外汇储备压力。 米莱政府甚至公开表示:“人民币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这种转变并非孤例——乌拉圭等南美国家开始效仿人民币结算,巴西则在研究“灵活关税机制”,全球粮食贸易对美元的依赖正在松动。 这场由阿根廷零关税政策引发的震荡,远未结束。当中国船队载着130万吨大豆驶向日照港时,全球粮食市场已悄然转向:多元化供应成为常态,本币结算突破美元桎梏,而南美国家在经济自主与外部压力间的平衡,正在重塑国际权力结构。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这场贸易变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源:临邑融媒:谁更着急?巴西大豆报价疯涨,中国买家集体暂停订单,粮仓撑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