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安眠药有多猛?卫士周福明尝了一口,直接昏睡一整天。醒来后他后怕不已:“主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17 22:54:49

毛主席的安眠药有多猛?卫士周福明尝了一口,直接昏睡一整天。醒来后他后怕不已:“主席,这药毒性太大,绝不能喝了!”但毛主席只是苦笑:“不喝怎么办?睡不着觉,工作怎么搞?” 那天周福明犯了个小糊涂,看着桌上的安眠药心里犯嘀咕:主席天天喝的东西,到底有多厉害。 学着毛主席的量尝了一口,这一下可好,人倒头就睡,迷糊了一整天。 醒过来脸色都变了,逮着毛主席就劝:这药太猛,真不能再喝了。毛主席只是苦笑,说不喝怎么办,睡不着觉,工作怎么搞。 那会儿,他两条腿肿得站不稳,眼睛长了老年性白内障,书页上的字一片模糊,耳朵也背,说话含在喉咙里,还偏要天天看书。 吃饭的时候,桌上一边是碗筷,一边是书。 菜端上来,他眼睛盯着书,筷子在碗里扒拉几口就放下,有时候一盘菜凉了又热,折腾好几趟,他才再吃两口。他常挂一句话: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能不看。 睡不着,就叫人来念书,念着念着睡着了,醒了接着听。 中南海里,能放书的地方几乎都被占了。 丰泽园、游泳池住地、增福堂院子,沙发边一摞,床头一摞,卫生间里也要搁几本。 粗略一算,存放的书有十万册左右。 早年的一部分是在枪炮里卷着走出来的,从延安到西柏坡,再进中南海;进城以后,他用自己的稿费一点点买书,大多是经史子集的线装古籍。 书里有一套二十卷本《鲁迅全集》,一九三八年上海印成,有编号,他拿到的是第五十八号。 装帧精致,他爱不释手,转移、行军、打仗都带在身边,后来进了中南海,还在反复看,从一九三八年一直读到一九七五年。 《共产党宣言》陪他的时间更久,一九二零年第一次摸到,到一九七六年去世,前后五十六年。 延安时期的小字本、外文版,还有晚年的大字线装本,常年摊在案头。 那套乾隆武英殿版的大字线装《二十四史》,一九五二年买回,他读了二十四年,人物列传部分翻了一遍又一遍,一九七五年八十二岁,还在几册《晋书》封面上写“某年某月再阅”。 他出门也离不开书。坐火车,坐飞机,去杭州、武汉、长沙、庐山,正看的、要紧的,统统装进木箱,有时候要十几个箱子随行。到了外地住地,床上还是书,会客室还是书,茶几上还是书,摆得跟北京差不多,床上只给自己留一条窄窄的地方。 毛主席读书有个规矩,不动笔就不看书。 这个脾气跟老师徐特立有关系,徐老先生讲“好脑筋不如烂笔头”,他听进去了。 年轻时用毛笔在书上勾画,后来改用铅笔,黑的、红的、粗的、细的,晚年多是粗黑铅笔、粗红铅笔。 最能看出气力的,是那套《二十四史》。 十五种史书,他在其中留下了大批批语,短的只有两个字,长的有九百多字。 书页上竖线、曲线、方框、问号、圈点、勾叉挤在一起,许多册封皮都翻得起毛。 一九六三年读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看到分析华严宗那段,在旁边写下“何其正确”,又写下一长段关于“相对”“绝对”的话。 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他也写了近三百字,谈唯物辩证法怎么搭架子。 他读史书,不是一本道走到黑。 看《二十四史》,一趟从历史角度走,看王朝起落;下一趟换成政治、战略、民族关系的眼光。读《前汉书》时想到《后汉书》,干脆两本摊在桌上,对照着看,后来留下一句评价:《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 晚年的毛主席,读得既杂又广。 马列著作、鲁迅作品、历史、哲学、经济、军事不必说,他还翻自然科学杂志和《中国科学技术史》,也看基本粒子方面的书。 一九七四年上半年,他又特意找了一批笑话书,一本接一本翻。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小人书,他也常在茶余翻几本,画多字少,看着不吃力。 他早年在延安讲过,人活到一百岁也说不上学完,活一天就该多学一天。 后来又说,工作再忙也要学会“挤”,在工作、吃饭、休息之间挤出时间读书,看不懂就学会“钻”。一九五七年,他在会上提“振作精神,下苦功夫学习”。 一九五九年,有外宾问他英语学到什么程度,他笑说自己一字一字地学,看书像走路到处碰石头,还想订个五年计划,好歹能看看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 他对秘书讲过一句重话:决心学习,至死方休,还半真半假加一句,活一天就学一天,不然见马克思时怎么交代。 生命最后几年,他知道时间不多了,还是照样手不释卷。 发烧烧到三十九度,医生劝他别看,他照样要书;两条腿站不起来,就坐在沙发上看;后来眼睛一点都看不见了,每天还要叫工作人员念书给他听。 一直到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清晨五点五十分,全身连着各种监护器械,他还示意身边的人把书拿来,看了七分钟。 第二天,他离开人世。 那些写满圈圈点点的书页还在,翻开时,屋子一下安静下来,像是还能听见一个沙哑的声音,慢慢往前追问。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