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倒台后,克伦斯基在老美教书,凭借流利的英语和学术水平负责教欧洲史

欣欣南宫钦 2025-11-27 19:41:29

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倒台后,克伦斯基在老美教书,凭借流利的英语和学术水平负责教欧洲史,他的学生以为老师只是和克伦斯基恰巧同名,甚至还问他怎么看待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的表现…… 亚历山大·克伦斯基1881年出生在俄罗斯的辛比尔斯克小镇,那地方现在叫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老爸费奥多尔是个中学老师,后来升到校长,还管过当地公立学校的检查工作。克伦斯基家跟乌里扬诺夫家关系不错,乌里扬诺夫家就是后来出名的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的家,也就是列宁。列宁比克伦斯基大11岁,两人小时候在同一个镇子上长大。列宁的老爸伊利亚是教育部门的头头,早年管过包括费奥多尔在内的学校事务,可惜伊利亚死得早,家里经济有点紧。费奥多尔帮过忙,给列宁写了大学推荐信,还帮着凑了点上喀山大学的路费。列宁上中学那会儿,费奥多尔就是校长,管着学生的学业和纪律。 克伦斯基长大后去圣彼得堡大学读法律,1904年毕业,当了律师。他在法庭上帮政治犯辩护,慢慢在杜马里混出名堂。他的演讲特别有劲,喜欢边说边比划,声音大,别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拿破仑”。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他很快就成了临时政府的要角,先当司法部长,管着法律改革的事。后来七月他升到总理,负责整个政府的运转。那时候俄罗斯还在打一战,国内乱成一锅粥,临时政府想稳住局面,但军队疲惫,民众不满。他下令继续打仗,还发动了克伦斯基攻势,想在东线反击,但结果失败,士兵哗变,政府威信掉得更低。十月时,布尔什维克起事,临时政府撑不住,他只好逃走,用假护照伪装成塞尔维亚人,辗转去了西欧。 克伦斯基先在法国巴黎住了20多年,靠写书和演讲过日子。他写了好几本回忆录,分析俄罗斯的政治变化,还批评布尔什维克的做法。1940年纳粹入侵法国,他赶紧移居美国,落脚在纽约市。那时候他已经59岁,英语说得溜,因为早年学过,还在欧洲练过口语。到美国后,他继续写东西,偶尔去大学演讲,讲俄罗斯政策和国际事务。1955年,他受邀去斯坦福大学,跟胡佛研究所合作,研究俄罗斯革命的档案资料。他在那儿待了十年,主要帮着整理文件,顺便教欧洲历史课。他的学术背景强,对欧洲现代史特别熟,学生反馈说他讲得清楚,带着斯拉夫口音但不影响理解。 在斯坦福教书期间,有些学生没意识到这位教授就是历史书上的那个克伦斯基。他们觉得亚历山大·克伦斯基这名字挺普通,就跟美国常见的约翰·史密斯差不多。课上讲到1917年俄罗斯事件时,学生会问他对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中的表现怎么看,以为他只是个同名的老师。克伦斯基会用事实回答,讲临时政府的政策、面临的战争压力和内部问题,但不强调个人经历。斯坦福的校友后来回忆,说克伦斯基低调,学生问问题时他就用历史细节回应,让人觉得他知道得特别多。有记录显示,1957年他第一次在斯坦福的欧洲史研讨课上出现,学生们围着问俄罗斯革命的事,他讲得有条理,但没直接说自己就是当事人。这种情况发生过几次,学生们好奇,但没深挖。 克伦斯基在美国住了30年,一直反对苏联体制,参加侨民活动,写文章分析政治。他1941年在《生活》杂志上发文,说希特勒入侵苏联是因为知道俄国人对政权不满,但没提他自己想回去参战的事。战后他继续演讲,讲俄罗斯的民主尝试失败的原因。1965年后他从斯坦福回纽约,健康开始走下坡,但还写东西。1970年6月11日,他在纽约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9岁。葬礼简单,只有350人参加,牧师赞扬他追求自由的理想,但没大张旗鼓。他的遗产主要是那些书和档案,对研究俄罗斯革命有帮助。

0 阅读:0
欣欣南宫钦

欣欣南宫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