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时期轻工业落后?主要源于30年代,老美包办了苏联一五二五大项目的一大半。苏联的汽车厂、拖拉机厂、钢铁厂、第聂伯水电、巴库油田,几乎全是老美的工业建造的。甚至还有15万老美工程师到苏联手把手的教会苏联工人操作。 说起苏联那时候的工业,大家总觉得重工业牛得不行,坦克飞机一抓一大把,可一聊到轻工业,就得摇头叹气:布匹鞋子罐头啥的,总觉得产量上不去,质量也跟不上。老百姓排队买东西成了家常便饭,这事儿不是天生的,得从头捋捋。核心问题就出在30年代那会儿,美国人帮了大忙,但帮的都是重工业那一摊子,轻工业从一开始就被搁一边了。 20年代末,苏联刚从内战和经济崩溃里爬出来,工业底子薄得可怜。1928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全国工业产值才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轻工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重工业更是一穷二白。斯大林定调子:得快速工业化,优先重工业,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不是空话,当时西方国家封锁苏联,苏联得自力更生建起钢铁厂、机器厂啥的,才能保住家底。计划一出,就得找技术来源,本土专家不够用,只能对外采购。欧洲人来头太大,德国英国法国那时候关系微妙,最后盯上了美国。美国大萧条刚开始,工厂闲着,工程师失业,苏联一报价,美国公司蜂拥而上。1929年,1123家美国公司跟苏联签了合同,1931年美国出口机器设备一半都卖给了苏联。这援助可不是白给,得用黄金和资源换,但对苏联来说,这等于抄了现成作业。 美国人干的活儿,基本全砸在重工业上。拿阿尔伯特·卡恩来说,这位底特律建筑师是工业厂房设计大牛,福特河鲁日工厂就是他手笔。1929年5月,苏联Amtorg贸易公司找上门,签了第一份合同,让他设计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这是苏联第一个大型拖拉机厂,年产4万辆,厂房跨度大,流水线长,全按美国标准来。卡恩没去苏联,他弟弟莫里茨带队,1930年1月又签大单:卡恩公司当苏联所有工业建设的顾问。两年里,他们设计了521座工厂,包括高尔基汽车厂(GAZ)、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啥的。总投资近20亿美元,这些厂从地基到设备,全是美国图纸美国货。福特公司直接包了高尔基厂,供应整套汽车生产线;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送来涡轮发电机;石油公司帮巴库油田铺管道钻井井;第聂伯河水电站大坝,休·库珀带队建的,装了美国水轮机。光美国工程师和技术员,就派了15万多人去现场,教苏联工人怎么操作机床、调试线路、组装部件。斯大林后来跟美国大使哈里曼直说:“苏联工业三分之二靠美国帮忙建的。” 这批援助牛就牛在全是为重工业量身定做。拖拉机厂平时产农机,战时改坦克底盘;汽车厂出卡车,紧急转军用;钢铁厂浇铸机床和炮管;水电站供军工厂用电;油田稳住燃料链。轻工业呢?压根儿没份儿。计划里,轻工业投资顶多占重工业的10%,引进的设备也有限。苏联指令明确:先保重工业,消费品能凑合就行。结果,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钢产量翻倍,电力翻三倍,可棉布鞋子啥的,还靠手工补窟窿。为什么这么偏?简单,西方敌视太狠,苏联觉得国防第一,得有“大炮”才能谈“黄油”。引进技术时,美国人也没推轻工业,美国公司图快钱,卖重设备赚得多。苏联本土也没经验,轻工业需要市场反馈和多样化,美国援助的流水线思路是标准化大批量,适合坦克不适合时装。 一五计划刚过,二五计划接着来,1933到1937年,还是重工业冲刺。钢产量从1932年的400万吨飙到1800万吨,世界第二;机床从几万台到71万台,自给自足了。可轻工业呢?消费品产量年增11.7%,听着不错,但跟重工业28.5%的增速比,差距拉大。老百姓日子苦,1928年农民人均收入算100,到1938年掉到80,城市住房人均从5.8平米挤到4.5平米。为什么不平衡?苏联地广人稀,交通烂,寒带气候不利于纺织食品加工。加上计划经济指令式,工厂按国家任务产,不看需求,轻工业品种少,质量糙。斯大林模式就是“八重八轻”: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积累高消费低,国家安全第一,个人福利后排。这套路在当时管用,苏联从农业国变工业国,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战一打,事儿更糟。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丢了40%人口、60%煤炭铁矿铝土,工业产值腰斩。卫国战争死2700万人,整代青壮年没了,1945年GDP比1940年跌34%。战后重建,苏联拆东德捷克工厂,运回上万台机床,但多改军用,轻工业设备闲置仓库。人口少,劳动力缺口大,城市妇女就业率85%,可她们多在重厂干活,不是缝衣服。西伯利亚零下40度,运布匹成本高,内陆铁路拉长补给线,轻货流通难。优先重工业没错,国家安全得靠它,可轻工业就更挤兑了。1946到1950年,四五计划重工业产值增105%,消费品才23%。农业产值勉强回1940年水平,肉奶短缺,市场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