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轰炸机的机枪手可谓是高危职业,其中腹部机枪手是死得比较惨,因为有时候得充当起落架,而尾部炮塔机枪手是死亡率最高的。甚至有英国轰炸机飞行员回忆,在战况最激烈的那段时间,轰炸机上面的机枪手几乎每个晚上都是新面孔。 二战期间,盟军轰炸机上的机枪手岗位确实风险极高,尤其是那些操作防御武器的家伙们。拿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17飞行堡垒来说,这种轰炸机配备多个机枪位置,包括顶部、侧腰、尾部和腹部球形炮塔。腹部那个球形炮塔特别棘手,因为它悬挂在机身下方,像个玻璃球一样,里面挤着一个士兵操作双联.50口径机枪。空间窄小,人得蜷缩着待里面,膝盖顶胸口,手脚活动都费劲。关键问题是,这个炮塔容易出故障,尤其是战斗中被击中后,旋转机构卡住,导致枪手没法及时爬回机舱。如果飞机起落架损坏,只能迫降,那球形炮塔就直接成了临时“轮子”,先触地摩擦,枪手基本没活路。历史记录显示,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比如1944年一些B-17机组在欧洲战场上遇到的迫降事故,腹部枪手往往被地面摩擦力活活碾压,伤亡惨重。根据美国空军档案,B-17机组整体损失率高,但腹部位置的特殊设计让它在紧急着陆时格外致命。 再看B-24解放者轰炸机,情况更糟。它的球形炮塔是伸缩式的,能收起进机身,但如果放下状态下卡死,无论正常降落还是迫降,枪手都困在下面没法逃脱。战时报告指出,B-24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场的损失中,这种炮塔故障导致的死亡案例比B-17多,因为B-24的起落架设计更脆弱,容易在战斗中坏掉。统计数据从第八航空军那里来,显示1943到1945年间,腹部枪手在迫降事件中的存活率不到40%,远低于其他位置。为什么这么高危?因为炮塔门只有在对正机舱时才能开,战斗损坏后转不动,枪手就等于关在铁棺材里。加上高空低温,氧气供应中断风险,这些都加剧了问题。 尾部炮塔机枪手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数据表明他们的死亡率在所有轰炸机位置中最高。敌方战斗机喜欢从后方接近,因为那里是轰炸机的盲区,尾枪手得面对密集火力。德国梅塞施米特Bf 109或福克沃尔夫Fw 190常常从尾巴发起攻击,尾炮塔暴露在外,防护薄弱。根据美国空军伤亡分析,比如95轰炸机大队的记录,尾枪手的阵亡比例达7.3%,伤亡总和超过其他位置。为什么最高?因为敌机俯冲时速度快,尾枪手反应时间短,加上炮塔视野虽好但机动性差,容易被直击。第八航空军的整体统计显示,尾部位置的损失占机组总伤亡的显著份额,尤其在1943年的白天轰炸行动中,那时德国空军还很活跃。 英国皇家空军的情况类似,他们的兰开斯特和哈利法克斯轰炸机主要夜间出动,但机枪手岗位依旧危险。RAF轰炸机指挥部的档案记录,1942到1945年间,机组总损失超过5.5万人,其中机枪手占比大。飞行员回忆中提到,激烈时期如1943年的汉堡轰炸战役,机枪手更换频繁,几乎每晚都有新人补位,因为前一晚的家伙们多半没回来。RAF的尾枪手特别吃亏,德国夜间战斗机如Ju 88从后方偷袭,尾炮塔成了首要目标。统计显示,RAF轰炸机机组平均生存任务数只有14次,机枪手更低,因为他们得一直警戒,疲劳积累快。德国防空炮火密集区,尾枪手位置还容易被碎片击中。 关于招募来源,二战中有些国家确实从特殊群体拉人充当机枪手。苏联红军在1942年后设立惩戒营,里面有从陆军调来的违纪士兵或刑满释放的罪犯,他们有时被派到伊尔-2攻击机上当尾枪手。苏联档案显示,这些惩戒单位损失率高,因为任务往往是低空突击,暴露在德国地面火力下。伊尔-2的尾枪手位置防护差,死亡率超过50%。美国和英国没这么极端,但陆军航空队有时从监狱招募志愿者,许诺减刑或赦免,作为交换让他们上轰炸机。历史文件提到,1943年美国有些B-17机组包括前罪犯,但比例不高,主要还是正规征兵。英国RAF也偶尔从惩戒单位调人,但更多靠志愿兵。轴心国那边,德国国防军有惩罚营,里面士兵有时被扔到轰炸机或地面防空岗位,但不是主流。 这些岗位的高风险不光是位置问题,还跟整体作战环境有关。盟军白天轰炸德国工业区时,没战斗机护航的早期阶段,损失惨重。1943年施韦因富特轴承厂轰炸,60多架B-17被击落,机枪手首当其冲。RAF夜间行动虽避开部分战斗机,但德国雷达引导的夜战机和地面高炮一样致命。尾枪手得靠目视发现敌机,黑暗中难度大。加上轰炸机速度慢,机动性差,机枪手火力虽猛但覆盖有限。战后分析显示,机枪手有效击落敌机的比例低,因为过高估算,实际可能只有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