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联合国机构又迈出向中国迁移第一步,全球治理正在拥抱中国。 就在几天前,国际社会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国,不是因为哪场外交博弈,也不是因为哪项军事动向,而是联合国两个重要机构在极短时间内相继宣布在中国落地。 9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虑与中国合作,在上海设立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几乎就在同一周,9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揭牌。 这两件事看似独立,但放在一起看,信号意味非常浓。 过去我们总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国际体系的建设者。 但现在的情况是,全球治理的“物理载体”正在向中国迁移。 这不是抽象的说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这个机构,负责推动全球减贫、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设在上海,意味着未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技术专家可能会来中国学习经验。 而STEM教育研究所更直接,聚焦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制定与推广,这是未来人才竞争的核心领域。这两个机构一个管发展路径,一个管人才基础,都落到了上海,这不是偶然。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联合国的总部在纽约,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巴黎,国际劳工组织在日内瓦。 这些机构的选址,背后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权力格局。过去几十年,亚洲虽然经济崛起,但在全球治理的制度性平台上,话语权始终有限。 发展中国家想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往往要飞到欧美开会,用别人的语言、适应别人的时区。而现在,中国不仅提供资金和人员支持,更开始提供“场地”——这背后是信任,是能力,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治理模式、发展经验的认可。 为什么是现在? 一个关键背景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正面临巨大挑战。根据联合国2024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全球在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普及教育等多个领域进展缓慢,部分指标甚至出现倒退。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中国在脱贫攻坚、新能源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可复制的经验。 比如,中国用十年时间让近一亿人口脱贫,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移动支付和智慧物流深入偏远地区。 这些不是理论,而是实打实的案例。联合国选择在上海设立可持续发展中心,显然是希望把中国的实践纳入全球知识体系。 再看STEM教育研究所。这个机构的设立其实酝酿已久。近年来,全球都在争夺科技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欧美国家虽然技术领先,但在基础科学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上,面临教育资源不均、学生兴趣下降等问题。 而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数学和科学的重视程度极高,PISA测试中中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更重要的是,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接近100%,在线教育平台覆盖城乡。 这些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极具参考价值。把STEM教育研究所放在上海,等于在全球教育变革中嵌入了一个“中国模块”。 当然,也有人会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要“取代”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答案显然不是简单的替代。中国并没有另起炉灶,而是深度融入现有联合国框架,并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增强其有效性。 比如,可持续发展中心不会只输出中国模式,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让中国、非洲、拉美、东南亚的发展经验相互交流。 STEM研究所也将推动跨国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这种“平台化”思路,恰恰是当前全球治理最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协作。 更深层次看,这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自然延伸。一个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从来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建出来的。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2.8万亿美元。当中国在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具备全球领先能力时,国际组织自然会主动寻求合作。这不是“抢地盘”,而是水到渠成。 当然,挑战也依然存在。如何确保这些机构真正独立运作?如何避免被外界误解为“政治工具”?这需要中国在后续管理中保持开放透明,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参与,让成果真正惠及全球。 但无论如何,这两个机构的落地,标志着中国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正在向重要枢纽转变。这不是谁的恩赐,而是国际社会用脚投票的结果。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联合国下属机构来到中国,这不是为了象征意义,而是因为在这里,能找到解决全球问题的实际答案。 信息来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 中方支持在上海设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
好消息!联合国机构又迈出向中国迁移第一步,全球治理正在拥抱中国。 就在几天前,
豌豆大说法
2025-09-29 12:44: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