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八路军神枪手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包围,只剩一颗子弹,这时,他很为难: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做出的举动竟然一举两得。 王凤麟1911年生于黑龙江宁安县,少年时读过四年小学。九一八事变后,他的两个哥哥参加了东北抗联第五军,受家人影响,王凤麟也投身抗日工作。1933年5月,他在马海山部队做兵运工作时,趁东北抗联第四军攻打之机,发动一个营起义,被任命为抗联特务连连长。 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周旋多年后,1935年组织安排王凤麟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专门学习工兵爆破技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抗日战场上发挥特长打下了基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王凤麟回国转为中共党员。1938年11月,中央派他随张经武赴山东工作,担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三营营长。1939年初,他在沂水县创办了山东纵队第一个爆破训练班,将在苏联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学员。训练班办了两期,每期20多人,培养出50余名爆破人才。后来成为著名爆破英雄的刘厥兰、马立训等都是他的学生。老百姓称他为”爆破主任”。 1940年,山东纵队一支队和四支队合编成第一旅,王凤麟出任二团副团长,团长是吴瑞林。他根据实战需要,创造了爆破与火力掩护相结合、爆破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术,以及”四组一队”攻坚战术。这套战术在鲁中部队推广后效果显著,引起中央军委关注,专门发电要求向全军推广王凤麟的爆破经验。 1941年3月,王凤麟带三个排在博山甘泉寺伏击日军,五分钟消灭敌人30人。4月30日,他又在莱芜设伏,十分钟消灭日伪军各30人。这些快速袭击战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1942年8月8日,在莱芜吉山战斗中,王凤麟右腿负伤,膝盖下20公分处被炸成粉碎性骨折。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加上伤口感染,只能截肢。医务人员为他安装了枣木假腿,王凤麟拄着拐杖顽强练习走路。 1942年秋,日伪军纠集5万兵力对鲁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主力部队跳到外线作战。9月24日,王凤麟带着警卫员和通信员,背着带瞄准镜的德国狙击步枪和100余发子弹,于10月5日到达马鞍山。 马鞍山位于鲁山北部、淄河上游,由两个山头组成,山脊狭窄如马鞍。山顶只有一条小路,是”险地必守”的战略要地。当时山上有一个班的地方部队、20多名伤病员、几名修械所工人,还有淄益博临四县联办主任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及其家人等,共40多人。 王凤麟上山后,拄着拐杖察看地形,带领大家加修工事、挖战壕、垒胸墙、备水备粮。11月4日,冯毅之上山检查工作,与王凤麟研判敌人必经马鞍山。当晚,冯旭臣请王凤麟吃饭,席间谈到日本人用杀人治不服中国,中国人要学岳飞、文天祥。王凤麟当场念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月5日,刘厥兰带几个伤员上山,带来二团政委李伯秋的信,问王凤麟能否下山随部队行动。王凤麟表示要与马鞍山共命运。此时山上只剩30多人,能战斗的就是王凤麟、警卫员、通信员和几个轻伤员。除了王凤麟的狙击步枪和警卫员的三八大盖,其他8条枪都是土枪,每杆只有数十发子弹,外加40多颗手榴弹。 11月9日,叛徒带着20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了马鞍山。敌人在周围山头架起大炮轰击,数架飞机轮番轰炸,大批日伪军向山上冲击。王凤麟守在南天门左侧石坑掩体,用狙击步枪击毙一名日军指挥官,又连续射杀多名日军。战友们用枪弹、手榴弹、石块还击,打退敌人第一次进攻。 日军集中炮火猛轰后发动第二次进攻,又被王凤麟指挥击退。战至黄昏,日军伤亡数百人撤回山下。王凤麟让大家搬石头堆在阵地前,晚上召集会议提出”人在山在”的口号。 第二天,增援日军加强攻势。激战中山上大部分人牺牲。王凤麟决定把做军衣剩的布撕成绳,让重病号和家属趁夜色滑下转移。因布绳不够长,滑下去的多数人牺牲,只有少数逃生。 战斗接近尾声时,身负重伤的王凤麟孤身一人,手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叛徒跟在日军后面劝降,日军指挥官许诺高官厚禄。这一刻,他面临选择:用这颗子弹打叛徒还是打日军? 王凤麟举起手枪,在敌人诧异的目光中,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这一枪让叛徒失去了邀功机会,也让日军劝降和获取情报的计划全部落空。 日军付出200多人伤亡的代价占领了空山,连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都在战斗中丧命。守山的27名同志壮烈牺牲。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妹妹冯文秀、妻子孙玉兰和3个孩子全部遇难,被授予”一门忠烈”称号。 《大众日报》等报纸报道了这一壮烈事迹,极大激发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抗日热情。王凤麟培养的爆破手学员们化悲痛为力量,在此后战斗中奋勇杀敌,用行动继承老师遗志。 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王凤麟位列其中。马鞍山抗战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专门设立了马鞍山保卫战展区,记录这段历史。
1942年,八路军神枪手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包围,只剩一颗子弹,这时,他很为难:是
熹然说历史
2025-10-12 23:46: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