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秋天,身处莫斯科的刘亚楼,从一位战友口中得知,自己在延安的妻子员凌漪改嫁给了别人。刘亚楼听后,犹如晴天霹雳,顿觉天塌地陷,自己在苏联也没多久,她在家里怎么就改嫁了呢? 刘亚楼1910年出生在福建武平一个贫苦农家,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养不起他,只能把他送给别人。养父刘德香是个铁匠,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但看这孩子聪明,硬是省吃俭用送他读书。1929年,19岁的刘亚楼加入共产党,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这人打仗是把好手,从班长一路升到师政委、师长,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路上更是冲在最前面。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这些硬仗,都有他的身影。到了陕北后,刘亚楼进抗大学习,毕业后留校当了训练部部长,后来又当上教育长。 就在抗大期间,刘亚楼认识了来延安学习的女学员员凌漪。员凌漪是陕西姑娘,思想进步,两人相互欣赏,1937年结了婚。婚礼虽然简单,但来道贺的领导不少,婚后他们有了个儿子叫刘煜南。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小两口感情挺好。 1939年初,组织上决定派刘亚楼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说明组织对他特别器重。伏龙芝军事学院是苏联最高军事学府,能去那儿学习的都是重点培养对象。刘亚楼当时受过伤,正好可以边疗养边学习。临走时,员凌漪还怀着孕,两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1939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刘亚楼正在宿舍整理笔记,一位战友神色凝重地敲开了门。战友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出了那个消息——延安来人说,员凌漪已经改嫁给另一位红军干部了。 这消息对刘亚楼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手里的钢笔掉在桌上,整个人都懵了。离开延安才大半年,妻子怎么可能就改嫁了?他们感情明明很好,孩子也刚出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战友看他这样,赶紧解释说,员凌漪是听说刘亚楼在苏联牺牲了,才在悲痛之下改嫁的。这话虽然解释了原因,但对刘亚楼来说打击依然巨大。那几天,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茶饭不思,上课也听不进去,整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 说实在的,那个年代通讯太困难了。从莫斯科到延安,一封信顺利的话要走几个月,不顺利就永远到不了。刘亚楼去了苏联,对留在延安的员凌漪来说,丈夫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长期没有音讯,在战争年代往往就意味着最坏的结果。一个男人出了国,几年没消息,组织和战友们多半会默认他已经牺牲了。 员凌漪的改嫁,很可能不是咱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变心”。她是在丈夫”大概率已经牺牲”的情况下,由组织批准,做出的一个符合当时环境的选择。她后来嫁的也是红军干部,这更像是一场被时代和命运推着走的悲剧。 痛苦了近一周后,刘亚楼慢慢冷静下来。他开始理性地思考这件事。在那个通讯极度困难的年代,员凌漪长期得不到自己的消息,误以为自己已经牺牲,这完全可以理解。组织批准她改嫁,说明她的处境得到了认可。撕裂他们婚姻的,不是第三者,而是那场该死的战争。 想通之后,刘亚楼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敬佩的事——他给员凌漪和她的新任丈夫写了封信。信的内容虽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据说大意是:听到消息很难过,但国难当头,个人情感是小事,理解你的选择,祝你们幸福。这种胸襟和格局,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写完信,刘亚楼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他成了最出色的中国学员之一,1942年顺利毕业。毕业后他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授予少校军衔,为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5年8月,刘亚楼跟随苏联红军进军东北。1946年,经罗荣桓推荐,他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1946年冬天,大连市委书记韩光要给他介绍对象,相亲对象是18岁的中苏混血姑娘翟云英。虽然两人年龄相差17岁,但刘亚楼的才华和人品打动了翟云英。1947年5月,两人在大连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从此相濡以沫。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亚楼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他被任命为空军司令员,用17年时间把人民空军从无到有建设起来。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功臣。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因肝癌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弥留之际,他握着翟云英的手,交代要抚养好孩子,赡养老父亲,帮岳母找失散的苏联亲人。他还劝妻子改嫁,但翟云英坚决拒绝了。她用24年时间,完成了丈夫的遗愿,2021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回头看那件发生在1939年莫斯科的往事,刘亚楼的选择展现出一位革命军人的胸怀。他没有怨恨,没有纠缠,而是选择了理解和放下。这种境界,比战场上的任何胜利都更令人敬佩。 一场战争时代的婚姻悲剧,却成就了一段关于理解与放下的佳话。刘亚楼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战场上的勇猛,而是面对命运捉弄时的豁达。您怎么看待那个年代的这种悲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1939年秋天,身处莫斯科的刘亚楼,从一位战友口中得知,自己在延安的妻子员凌漪改
熹然说历史
2025-10-12 23:46:4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