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卫立煌致信朱德,希望保护85岁家母,朱德在收到这封信之后,一时间难以抉择,于是就将这件事上报给了毛主席。可毛主席对这件事作出批示后,居然将卫立煌的名字放在了“战犯名单”的头版,事后众人才明白毛主席的用意:“这是救了卫立煌一命。” 卫立煌,1897年生于安徽合肥卫杨村。他父亲是个小田赋官,收入微薄,1905年合肥闹瘟疫,父亲和二哥二嫂接连病故,家里一下子抬出三副棺材,日子过得艰难。年少的卫立煌靠大哥卫立炯在县城的微薄工资勉强维持生活,读过几年私塾,识字不多。 辛亥革命那年,卫立煌去安徽庐州军政分府当了兵。1912年跟着兄长到和州参军,后来讨袁时南下投奔粤军。1914年考进湖北陆军学兵营,训练一年后离开部队,辗转到了广州。1916年正式加入粤军,从排长干起,一路升到旅长。他给孙中山当过警卫,参加过北伐、东征等战役。1925年当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中打进福建,升任第14师师长。1927年任第9军副军长,1928年当了南京卫戍副司令。 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卫立煌指挥忻口战役,率领十万国军跟日军板垣师团打了场硬仗。他跟八路军将领关系不错,主动给八路军调拨了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这场仗打得惨烈,虽然伤亡很大,但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都称他”支那虎将”,可见他的军事能力确实不一般。 1938年春天,卫立煌一次性给八路军拨了100万发子弹、25万颗手榴弹。当时有人担心数目太大不敢发,他亲自做工作,让这批物资迅速送到延安。他多次表示,只要是抗日的部队,他都一视同仁。这种态度在当时的国民党将领里算是少见的。 到了内战时期,卫立煌对兄弟相残的战争越来越反感。1948年,蒋介石把他从欧洲紧急召回,任命为东北”剿总”司令。表面上他在总统府表态会坚决执行命令,实际上心里早就不愿意打了。当廖耀湘部队被围困急需弹药时,他守着军火库就是不调拨。锦州一丢,东北战局彻底完了。蒋介石大怒,把他押回南京软禁起来。 被软禁期间,卫立煌最担心的是留在合肥老家的85岁老母亲。战火纷飞,老人独自在家,他在南京动弹不得。想来想去,他决定给老朋友朱德写信,请求照顾母亲安全。信件通过秘密渠道辗转送到前线。 朱德收到信后犯了难。他了解卫立煌这个人,知道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也清楚他在东北战场上的态度。但卫立煌身份敏感,刚被蒋介石软禁,这时候直接帮忙恐怕会给他招来更大的麻烦。思来想去,朱德决定把这事上报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信,对身边人说了句话:“卫立煌这个人,抗战有功,对内战消极,是个明白人。”他当即批示答应保护卫母安全。但紧接着做了个让人想不通的决定——把卫立煌的名字列入战犯名单,而且排在显著位置。 1948年12月25日,这份包含43人的战犯名单通过新华社发布,卫立煌排在第28位。名单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刊登,一时间成了热门新闻。很多人看了都不理解,有人甚至觉得这是在严厉谴责卫立煌。 蒋介石在南京看到报纸,眉头舒展开了。他本来怀疑卫立煌在东北是不是跟共产党有联系,现在看到人家把卫立煌列为战犯,心里的疑虑消了大半。他对身边人说:“看来是我多心了。”没多久,蒋介石就下令释放卫立煌,安排他去香港。 卫立煌的秘书听到广播播报战犯名单时气愤地说:“你以前还帮过他们,现在倒好,把你列为战犯,真是忘恩负义!”卫立煌却淡然一笑:“毛先生有大智慧,这是在救我。”他明白,那份看似严厉的战犯名单,实际上是一张保命符。蒋介石的疑心打消了,自己才能脱身。而在合肥,母亲确实得到了妥善保护,平安无事。 到了香港后,卫立煌并没有消停。他多次公开发表讲话,呼吁和平统一,主张早日解放台湾。这些言论引起很大反响,让他再次成为焦点人物。 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携夫人从珠海拱北码头踏上祖国大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归来的前国民党高级将领。3月17日,毛主席回电:“先生返国,甚表欢迎。”这条消息登上《人民日报》头版,震动海内外。 4月6日,周恩来和朱德亲自到北京车站迎接。4月25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设宴款待,彭德怀、刘少奇、粟裕等人作陪。毛主席举杯称赞他是”国之栋梁”,肯定他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卫立煌激动地表示,能回到祖国为建设出力,是自己的心愿。 回国后,卫立煌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等职务。他积极参政议政,经常和朱德见面叙旧。两人下棋喝茶,回忆往事,友谊一直延续到晚年。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3岁,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回过头看,那份战犯名单确实救了卫立煌一命。毛主席一步棋,既保护了卫立煌的母亲,又打消了蒋介石的疑虑,让卫立煌安全脱身。这种政治智慧和对旧部的保护之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
1949年卫立煌致信朱德,希望保护85岁家母,朱德在收到这封信之后,一时间难以抉
熹然说历史
2025-10-12 23:46: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