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姚崇临终前,对家人说:“我死后,姚家有灭族之祸。不过,张说可以帮忙。”家

史叔温情 2025-10-20 19:09:27

唐朝名相姚崇临终前,对家人说:“我死后,姚家有灭族之祸。不过,张说可以帮忙。”家人们大惊,张说不是被姚崇屡次打压的死对头吗?怎么会成为姚家的救命稻草?   开元九年,七十一岁的姚崇躺在病榻上,这位曾经辅佐过三位皇帝、开创"开元盛世"的宰相,此刻正用尽最后力气,向跪在床前的子孙们交代后事。   "我死后,姚家可能会面临灭族的灾祸。"姚崇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很清晰,"但你们要记住,能救姚家的,正是张说。"   子孙们面面相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谁不知道张说是姚崇在朝中的死对头?这些年来,姚崇多次在政务上压制张说,两人的矛盾满朝文武都知道。现在,姚崇居然说这个政敌会成为姚家的救命稻草?   姚崇看出家人们的疑惑,缓缓解释道:"张说这个人,才华出众,却有两个弱点:贪图珍宝,反应迟钝。我死后,他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以把我收藏的珍宝陈列出来,如果他盯着看个不停,就全部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嘱咐:"一定要记住,拿到碑文后,立即抄写一份呈给皇上,同时尽快刻碑。三天之内,他一定会反悔来要回碑文,到时候你们就带他去看已经刻好的石碑,并告诉他皇上已经看过这篇碑文。"   几天后,姚崇去世的消息传遍长安。果然如他所料,张说前来吊唁时,目光不时瞟向厅中陈列的玉带、宝器。姚崇的儿子姚彝按照计划,将珍宝打包相赠,并恳请张说撰写碑文。张说爽快答应,不到两天,就完成了一篇文笔优美、对姚崇功绩大加赞扬的碑文。   文章送到姚府,姚家上下读完无不惊叹。文中把姚崇比作管仲、乐毅这样的古代名臣,对他辅佐唐玄宗开创盛世的功绩给予了极高评价。姚彝不敢耽搁,立即派人抄写后呈给玄宗皇帝,同时召集工匠连夜刻碑。   就在碑文刻好的第二天早上,张说的仆人果然来到姚府,说"张相公觉得碑文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想要拿回去修改"。姚彝从容地带着来人来到庭院,指着已经竖立的石碑说:"碑文已经刻石立碑,而且皇上也已经看过了。"   消息传回张府,张说愣了很久,最后拍着桌子长叹:"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我张说,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比他差得太远了!"   这一声叹息,道尽了两位宰相十多年明争暗斗的最终结局。原来,姚崇深知张说虽然与自己政见不合,却是当今文坛领袖,他的文章足以决定一个人在后世的名声。一旦他亲笔写下赞颂之词,就再难公开否定姚崇的功绩,否则就是自相矛盾。这篇碑文,也就成了姚家的护身符。   往更深一层看,姚崇这个计策不仅保全了家族,更维护了朝廷的稳定。开元初年,大唐正从武则天晚期的动荡中恢复,急需稳定朝政。如果两位宰相的党争持续下去,必定会影响到国家政务。姚崇用一篇碑文,巧妙地把政敌变成了自己身后的"担保人",既避免了朝廷分裂,也确保了新政能够延续下去。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姚崇明白,政治斗争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简单较量,而是要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为家族、为国家找到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   这个故事背后,反映的是大唐盛世的政治智慧:在竞争中保持风度,在斗争中留有余地。姚崇没有选择与政敌同归于尽,而是巧妙地利用对方的弱点,将其转化为保全家族的契机。这种洞察人性、驾驭矛盾的能力,正是"救时宰相"这个称号的最好体现。   信源:《明皇杂录》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0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