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7年,五十一岁的岳钟琪在经历了五年的监禁后被贬为庶人,特赦回故里,在成都百花潭结庐村居,赋闲乡野。那座简陋的茅舍,与他曾经统帅十万大军的中军大帐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深秋的百花潭,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老者正弯腰在潭边的菜地里锄草,动作缓慢却沉稳。偶尔有路过的乡人经过,会客气地唤一声“岳先生”,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夫,竟是曾经统帅十万大军、让西北叛军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 乾隆二年的春天,五十一岁的岳钟琪终于走出了囚禁他五年的牢狱。当他踏出阴冷的牢门,重见天日时,竟有些站立不稳。五年的铁窗生涯,让他从权倾一时的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变成了一个削职为民的庶人。 走出监狱的那一刻,他回头望了望那扇正在关闭的沉重铁门,这五年,他失去了权势、地位、荣耀,却意外地保住了性命,这已是新登基的乾隆皇帝格外的恩典。 他没有返回京城,而是选择回到故乡成都,在百花潭畔搭了几间茅屋,就此安顿下来。每日清晨,他会在鸡鸣声中醒来,披上蓑衣,戴上竹笠,荷锄走向潭边的田地。午后,他常常坐在潭边的柳树下垂钓,一坐就是整个下午。偶尔有鱼儿上钩,他便缓缓收线,脸上不见喜怒,仿佛世间万物都已与他无关。 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连他自己都快要忘记曾经的金戈铁马。只有夜深人静时,那些尘封的记忆才会不期而至。 他记得康熙五十八年,自己率先锋部队入藏平乱,铁骑踏过雪山草原;记得雍正二年,征讨罗卜藏丹津,仅率五千精骑,十五日荡平敌巢。那时的他,官至川陕总督,封三等公,是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位执掌重兵的汉人大将军,何等的威风! 然而,雍正十年,由于征讨准噶尔部失利,他从此跌入深渊。从高高在上的大将军到阶下囚,不过是一纸诏书的距离。 五年的牢狱生活,让他看透了世态炎凉,如今的岳钟琪,最喜在雨后初晴时,漫步百花潭畔。泥土的芬芳让他感到踏实,远胜于当年军帐中的硝烟弥漫。 有时,他会遇见前来汲水的乡邻,便驻足闲聊几句农事。乡邻们只知道这位“岳先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却不知他曾经在紫禁城里跪接过圣旨,在西北大漠指挥过千军万马。 “岳先生,今日的鱼儿可上钩么?”常有相熟的农夫这样问他。 他总是微笑着回答:“愿者上钩。” 这简单的四个字里,藏着多少人生的感悟。就像当年在朝为官,何尝不也是“愿者上钩”?只是那时的他,还不懂得这个道理。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近十年。他从一个刚刚获释时步履蹒跚的五旬老者,变成了精神矍铄的花甲老翁。他不再去想朝廷的纷争,不再去回忆战场的厮杀,只愿余生都能如此平静地度过。 然而命运总是出人意料。乾隆十三年,大金川战事吃紧,六十二岁的岳钟琪再次被朝廷起用。当圣旨送到百花潭畔的茅屋时,他正在菜地里浇水。接过圣旨的那一刻,他的手微微颤抖起来,但不是激动,而是感慨。 他终究没能在这百花潭畔终老。但或许,这就是他的宿命:一个将军的归宿,终究是在沙场上。 临行前,他独自在百花潭边坐了很久。他想起这些年来在此垂钓、耕读的日日夜夜,想起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最后,他站起身,整了整衣冠,头也不回地走向了等待他的马车。 他成功招降土司莎罗奔,平息了战乱。乾隆帝曾赋诗褒奖其功绩,并誉其为“三朝武臣巨擘”。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位名将在军中病逝,走完了他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信源:《清史稿》、《清实录》、 文│一阳 编辑│史叔
1737年,五十一岁的岳钟琪在经历了五年的监禁后被贬为庶人,特赦回故里,在成都百
史叔温情
2025-10-20 19:09:2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