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出招了,这次招数不影响卡车,却专门针对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工厂生产的公交车。 美国又开始出招了,这次没盯着卡车下手,偏偏跟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工厂造的公交车过不去。说白了,这操作把 “专门针对比亚迪” 五个字直接刻在了脸上 —— 美国刚宣布,从 2025 年 11 月 1 号起,要对进口公交巴士加收 10% 的税,可这些要交税的公交车,明明就是比亚迪在兰卡斯特工厂里,雇着美国工人、用着本地供应链造出来的。 比亚迪这厂子可不是临时搭的草台班子,早在 2013 年就砸了 2.3 亿美元建起来了。厂区占地足足 4.1 万平方米,说出来可能没概念,换算一下差不多是 6 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现在还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电动大巴工厂呢。 2017 年三期扩建完以后,产能直接拉满,一年能造 1500 辆电动大巴,这规模在北美找不出第二家。更关键的是,厂里 800 多个员工全是兰卡斯特本地居民,好多都是一家子在这儿上班,最夸张的一户人家居然有 7 口人在这儿干活,简直把厂子当成了自家的依靠。 兰卡斯特市长帕里斯总说,比亚迪是 “拯救这座城市的人”,这话真不是客套。建厂之前,这地方就是个快垮掉的沙漠小城,失业率飙到 24%,快赶上大萧条那阵子了,街上到处都是找不到活干的人,白天抢劫盗窃的案子也频发。 等比亚迪工厂一投产,情况立马翻盘:失业率直接跌到 4%,连白天的犯罪率都降了 40%。帕里斯市长还跟人讲过个真事儿,他和妻子在机场碰到个市民,那人说以前失业的时候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自从进了比亚迪上班,不光挣到了钱,整个人都重新支棱起来了,连市长夫人听了都跟着高兴。 厂里的老员工古勒莫・加西亚最有发言权,2011 年工厂刚破土动工的时候他就跟着干,从最开始拧螺丝的普通工人,一步步做到了管 50 多个人的中层经理。他常说自己是看着这座城市和比亚迪一起长大的,以前街坊邻居见面都唉声叹气,现在聊的都是厂里的订单和下个月的奖金,整个小城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比亚迪能在北美站稳脚跟,靠的可不是运气,全是实打实的硬实力。现在全美国的纯电动大巴市场里,60% 以上都是比亚迪的车,服务的线路覆盖了 30 多个州的公交系统,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加州,到处都能看到比亚迪大巴的影子。 就说当地的羚羊谷交通局,用了比亚迪的大巴以后,总的运营成本直接砍了一半,每辆车每天还能省 190 升柴油。这可不是小数目,既帮纳税人省了钱,又正好踩中了美国喊了好几年的环保口号,简直是一举两得。 可就是这样一家能给美国人造工作、帮老百姓省钱、还助力环保的企业,居然被硬生生贴上 “进口” 标签加税,任谁看了都觉得离谱。更让人没法接受的是美国这明目张胆的双重标准,简直藏都藏不住。 他们一边给特斯拉发了 340 亿美元的补贴,转头就盯着比亚迪在中国境内拿的 37 亿美元补贴说三道四,还指责比亚迪 “靠补贴跟人竞争”。稍微算算账就知道,比亚迪那点补贴连特斯拉的零头都不够,这哪是讲道理,分明是找茬。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政策特意给墨西哥造的卡车开了绿灯,一分钱税都不用加,却对着占美国进口巴士市场还不到 5% 的比亚迪下狠手。这针对性,就算是外行也能一眼看穿。其实这种套路美国早就玩过了,2018 年特朗普政府就搞过一次进口巴士加税,结果呢?美国本土的巴士价格直接涨了 15%,最后还是公交公司涨票价、老百姓掏腰包买单,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 说到底,美国敢这么耍无赖,核心还是自己本土的新能源巴士产业太不给力。这几年美国的车企一门心思扑在燃油车和高端电动车上,在电动大巴这块儿根本没好好投钱搞研发。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比亚迪已经靠技术优势占了大半个市场,自己追不上了,就想靠政策建堵 “墙” 把人拦住。 这跟他们搞《大而美法案》的逻辑一模一样,为了跟中国的锂电产业链撇清关系,连技术授权都要限制,可到最后呢?美国本土的关键电池材料产业还在实验室里打转,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大量生产,绕来绕去还是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