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要搞明白俄媒为啥会说这话,得先琢磨俄罗斯这些年在国际上的处境——他们跟西方打交道的经历,几乎处处透着“实力才是硬道理”的味道,这话与其说是给中国提建议,不如说是把自己踩过的坑、摸出的经验摆了出来。 俄媒说“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绝非空穴来风。美国2023年更新的《印太战略框架》里明明白白写着要强化跟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军事绑定,2024年还推动北约与日本签署《个别伙伴合作计划》,里头不光有联合军演安排,还涉及情报共享,等于把日本变成了北约在亚太的“眼线”。 再加上菲律宾在南海时不时挑事,澳大利亚跟着美国搞“奥库斯”联盟、买核潜艇,这些动作都让俄媒看在眼里,觉得一旦真有冲突,这些被美国绑在一条船上的国家大概率会抱团针对中国。 他们太清楚“群狼战术”的滋味了,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几十个国家给乌克兰送武器、搞制裁,俄罗斯就是这么硬扛过来的,自然要提醒中国别低估这种风险。 至于“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俄媒其实是在点醒中国:光有装备不行,得让对手知道你敢用、能用好。 俄罗斯2015年介入叙利亚局势,靠空天军精准打击和地面部队快速部署稳住巴沙尔政府,直接让北约不敢轻易派兵;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虽然西方制裁一轮接一轮,但俄罗斯靠导弹打击摧毁乌克兰大量军事设施,甚至威慑到北约后勤补给线,这才让北约始终不敢跨“直接派兵”的红线。 他们看中国有三艘航母,东风系列导弹能覆盖亚太,这些装备确实是硬底气,但怕中国太讲究“和平发展”,让某些国家觉得“中国不敢动手”,反而得寸进尺。RT(今日俄罗斯)2024年4月的评论就提到,“亚太某些国家总觉得中国会为经济利益妥协,这种误判比装备差距更危险,得用实际行动打破幻想”。 而“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才能赢来尊重与和平”,这话完全是俄罗斯从自身经历里磨出的“生存法则”。第一次车臣战争因为犹豫顾忌,打得拖拖拉拉,反而让分裂势力更嚣张;第二次换了强硬打法,直接摧毁核心据点才彻底稳住局势。 2008年跟格鲁吉亚的闪电战更是震慑周边,保住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同时,让邻国不敢再轻易挑衅。 在俄罗斯看来,国际社会从来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拳头”的地方——把对手打疼了,让他们知道作对的代价,才会收敛,和平才能稳得住。这种硬核逻辑是他们跟西方长期对抗的总结,自然会套在中国身上。 但这话有没有道理,得掰开看。一方面,“实力是后盾”的说法没毛病。中国在南海的动作就是例子,之前有些国家总想着占岛礁,后来中国在南沙建了永暑礁、渚碧礁等防御设施,派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这些动作一出,周边国家明显收敛。 2023年中美舰机在南海对峙,中国海军驱护舰直接抵近拦截,让美国航母不敢随便闯岛礁邻近海域,这就是实力带来的威慑力,从这点看,俄媒的提醒没说错。 可另一方面,俄媒没完全考虑到中国的处境跟俄罗斯不一样。中国跟世界经济绑定太深,不像俄罗斯经济主要靠能源出口。中国商务部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年贸易额已破6万亿美元,美国苹果、特斯拉等企业在中国有上百个生产基地,光苹果供应链就养活几十万工人;菲律宾的香蕉、菠萝有一半以上销往中国。 真动武力,这些国家经济首先受创,就算想跟着美国对付中国,也得掂量饭碗——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2024年访华时就说“不会选边站,中国是最重要经济伙伴”,这种相互依存是俄罗斯没有的。 中国的外交路子也跟俄罗斯不同。俄罗斯跟西方闹僵只能靠军事硬扛,中国走的是“以合作换空间”的路子。一带一路里,帮巴基斯坦建中巴经济走廊提了1.5个百分点的GDP增速,助老挝从“陆锁国”变“陆联国”,跟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合作已占其出口量的40%。 这些合作不是靠武力逼的,是靠互利攒下的人情,就算美国撺掇,这些国家也绝不会跟着对付中国。RCEP生效三年让区域内关税降了90%以上,这种经济凝聚力比单纯军事威慑更长久。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军事战略定位不同。俄罗斯强调“先发制人”核威慑,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国防力量定位是“防御性”的。 王毅2024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就说,“中国国防力量是维护和平的盾牌,不是挑事的工具,从不搞军事扩张”。这种定位让很多国家放心,美国也难找到联合多国围堵的理由——毕竟没人觉得“中国要打我”,自然不会跟着起哄。 说到底,俄媒是“过来人的提醒”,但中国有自己的节奏。会接着搞强军事让挑衅者不敢动,也会靠合作把朋友变多。毕竟和平不是打出来的,是靠实力护着、靠合作攒着的——这才是中国在复杂环境里站稳的关键,也是跟俄罗斯最大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