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24 18:51:19

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为了逃避停靠特别港务费,他们有了新办法。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事的由头其实是美国先挑起来的。去年四月他们借着所谓的301调查,给中国船舶加征港口费,理由说得冠冕堂皇,要“重振美国造船业”,可实际上就是贸易保护那套。 数据摆着的,2024年美国商用船舶订单才5艘,中国光这一年就超过1500艘,他们造船成本是国际水平的4到6倍,根本没法竞争,就想靠收费逼退中国船只。 中方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今年十月十日交通运输部直接发了公告,十月十四号起对五类美国关联船舶收特别港务费。 这收费还是阶梯式的,一开始每净吨400元,往后三年逐年涨,到2028年就得1120元了。五类船包括美国公司拥有的、持股超25%的、挂美国旗的,基本把沾边的都圈进去了。 政策一生效,首艘被收费的美国货轮就来了。美国美森航运的“曼努凯”号集装箱货轮刚好在十月十三号抵达宁波港,新规刚落地,它就成了头一个缴费的,一下子掏了446万,这笔钱让不少同行看傻了眼。 眼瞅着真金白银要往外掏,美国航运公司的应对招数千方百计地冒了出来。最直接的就是绕路,不去中国港口直接停靠了。 那艘净吨2.9万的美国豪华邮轮“里维埃拉”号最典型,原本定好十月十五号进上海港,一算要缴1167万,干脆在日本海域直接掉头,绕去了韩国釜山港,载着一千多游客多跑了不少路。 不光是邮轮,货轮也在这么干。德国赫伯罗特公司有艘挂美国旗的集装箱船,原定要靠宁波港,现在直接改道去了釜山。 马士基集团更干脆,原本计划经停宁波的货物,全改成先运到釜山,再换其他船转到中国。这么一绕,虽然多了道中转手续,运费和时间都增加了,但比起动辄几百万的港务费,还是划算不少。 除了绕路,有些公司还盯着政策里的豁免条款动起了心思。中方新规里说了,以中国为母港、主要服务中国市场的邮轮能豁免。 美国嘉年华集团的“海洋光谱”号就钻了这个空子,它把母港设在了上海,专门做国内航线,十月十四号那天照样顺利靠港,一分钱都没多交。这操作让不少同行眼红,都在琢磨怎么调整航线资质,想蹭上豁免的快车。 更隐蔽的操作藏在公司账本和董事会里。政策刚公布没几天,美国上市的奥凯尼斯生态油轮公司就宣布两名董事辞职,香港的太平洋航运公司也有位非执行董事同一天离职。 业内都清楚,这根本不是巧合,就是想通过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把美国资本的痕迹抹得淡一点,避开“美方持股25%及以上”的认定标准。 可这些招数其实没那么容易蒙混过关。中方在政策里早就把话说死了,“美国公司拥有、参股或经营”的船舶都算在内,不是换个船旗、退几个董事就能糊弄过去的。就像骑士航运的负责人分析的,全球好多航运公司都有美国资本掺和,想彻底摘干净太难了。 这些规避手段看着机灵,其实都是双刃剑。东亚的航线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不少国际邮轮都在调整计划,迪士尼邮轮直接暂停了上海行程评估,挪威邮轮控股也在重新算账。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三年可能会形成两个圈子,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国内航线,一个以日韩为枢纽的国际航线,原本顺畅的物流链硬生生被拆成了两段。 说到底,美国航运公司这些对策都是被逼出来的权宜之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国,2024年全球港口停靠次数大半都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诱惑力,没人真愿意彻底放弃。那些绕路的船只,看似躲开了港务费,实则增加了中转成本和时间损耗,长期下来并不划算。 这场港务费博弈,本质上是中美贸易摩擦从关税领域延伸到了航运服务领域。美方想靠收费保住自己的造船业,中方则用反制维护公平秩序。 美国航运公司的这些“对策”,不过是在规则夹缝里找生存空间,可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早就不单单掌握在他们手里了。毕竟想分享中国市场的红利,就得守中国的规矩,耍小聪明绕路的,到头来可能连汤都喝不上。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