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谁能想到,曾经靠 “代加工” 横扫全球的富士康,现在会落到订单缩水、海外工厂拖后腿、本土对手抢饭碗的地步。 这事儿看着突然,其实全是郭台铭一步步决策失误,加上市场变天凑出来的结果,一点都不意外。 想当年,郭台铭带着 30 万台币在深圳落脚,借着大陆的政策红利、完整的产业链和踏实的工人,硬生生把富士康做成了全球代工老大,光 iPhone 组装就占了 60% 的份额,郑州工厂更是苹果的 “命根子”,高端机型几乎全在这儿造。 那时候厂区灯火通明,招工处排成长龙,根本不用愁没人来,现在倒好,为了招临时工赶 iPhone 17 的活儿,返费都涨到 9800 块了,也才凑够 20 万人,连巅峰时的一半都不到,而且招进来的人干两三个月就走,产线拆了建、建了拆,哪还有当年的底气。 郭台铭最致命的就是飘了,忘了自己是靠谁起来的,居然放出 “给大陆赏饭吃” 的狂言,还一门心思要搞 “去中国化”。 2023 年他大手一挥,裁了大陆 32 万工人,把 670 亿真金白银砸去印度建厂,以为换个地方照样能当老大,结果印度工厂压根就是个无底洞。那边电网差得离谱,十天九停电,生产线三天两头停工,逼得他又自掏几亿美元建发电站。 更要命的是工人不行,组装 iPhone 的良品率才 50%,一半的产品都得返工,还出过欧洲客户投诉产品里有大肠杆菌的丑闻,这在大陆工厂根本不可能发生,郑州工厂的良品率常年保持在 98% 以上。 最后印度政府承诺的 10 亿美元补贴也没兑现,工厂投产就亏损,2025 年 7 月实在撑不住,急吼吼从大陆召回几百个工程师过去救火,可早就晚了,这 670 亿基本上打了水漂。 这边海外工厂拖后腿,家里的饭碗还被本土对手抢了个精光。立讯精密以前根本排不上号,现在市值都冲到 4587 亿了,早就超过富士康。 人家一步步从零件做起,踏实搞研发,2025 年上半年苹果业务的收益就涨了 40.7%,iPhone 组装份额占到 20%。 最打脸的是,今年 iPhone 16 Pro Max 这种高端机型,立讯居然抢过富士康成了第一供应商,要知道以前高端机型全是富士康的地盘,这等于被人端了饭碗。 郭台铭以前根本没把这些本土企业放眼里,一门心思往外跑,等反应过来想在郑州建 10 亿的新总部搞新能源、机器人,早就跟不上节奏了,新业务连个靠谱的大客户都没有,纯属亡羊补牢。 有人说富士康 2024 年营收还创了历史新高,快 7 万亿新台币了,哪算崩了?可这钱根本不是靠老本行赚的,主要是 AI 服务器需求撑着,跟英伟达合作赚了点钱,真正的核心业务智能消费电子也就刚持平。 苹果订单看着没少,但早就不是富士康独一份了,2024 年苹果 2.3 亿台手机里,虽然 84.8% 还在大陆造,但富士康的份额被立讯抢了不少,印度那边又掉链子,原本计划印度承担 20%-25% 的订单,最后只造了 3000 万台,占 13%,等于富士康两头不讨好。 郭台铭最大的错就是把政治投机当成了商业策略,以为靠 “去中国化” 能讨好西方,结果既丢了大陆的人心,又在海外栽了大跟头。 他忘了富士康 70% 的产能都靠大陆供应链撑着,印度连个像样的零部件配套都没有,零件还得从大陆运过去,成本比在大陆造高得多。 大陆这些年早不是只有劳动力红利了,每年几百万高技能人才出来,立讯这些企业靠技术超车,富士康还抱着老一套的人海战术,怎么可能不被淘汰。 现在再看郑州富士康,虽然旺季还能满产,但早就没了当年的霸气,20 万人赶工看着热闹,可对比巅峰时的 40 万,谁都能看出底气不足。 郭台铭要是当初不瞎折腾,好好扎根大陆,跟立讯这些企业良性竞争,再早点布局新技术,哪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说到底,富士康的 “崩” 不是突然的,是郭台铭的傲慢和短视一点点作出来的,背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再大的帝国也得塌,这一点都不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