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突然宣布了: 10月31日, 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宣布, 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 镝和铽! 这些原料会先送 马来西亚 加工,再转运日本,这可是日本 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拿到这类关键重 稀 土 。 日本企业早和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合资建了稀土分离厂,2021年就投产了,成了日本获取重稀土的重要源头。 而镝和铽这俩东西可不是普通金属,电动车电机少了它,200℃高温下就得歇菜,风力发电机的磁体离了它也转不起来,日本的新能源产业和高端制造全指着这俩 “续命”。 过去几十年,日本 92% 的镝、88% 的铽都得从中国买,等于把产业命门攥在别人手里,2025 年 4 月中国一升级出口管制,铃木相良工厂立马停摆,年产 42 万辆的 “雨燕” 生产线歇了一周,就亏了 300 亿日元,这疼劲儿让日本彻底慌了神,才急着把筹备多年的 “替代方案” 摆上台面。 说起来这方案也不是新鲜事儿,日本早在 2011 年就给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砸了 2.5 亿美元,又是入股又是贷款,2023 年还追加 2 亿澳元,硬是拿下了莱纳斯 65% 的镝铽供应份额。 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工厂 2021 年就投产了,但为啥到 2025 年才拿出成品?因为重稀土分离技术根本啃不下来,最后还是靠 2024 年底跑到中国包头高薪挖人,给翻倍年薪加住房补贴,才撬走几个懂氧化镝萃取的工程师。 靠着这些中国专家调试设备,今年 5 月才勉强产出纯度 99.5% 的氧化镝,这纯度看着还行,可军工和高端磁体得要 99.999% 的,差这 0.499%,用在导弹导航系统上都得跑偏,日本企业拿回去也只能凑合用在中低端产品上。 更折腾的是这供应链路线,澳大利亚韦尔德山挖出来的矿石,得装船飘三周送到马来西亚加工,提纯后再运去日本,比直接从中国进口多绕 8000 公里,光物流时间就多花俩月。 2021 年苏伊士运河堵船那回,澳洲的稀土就断供两周,今年夏天台风刮过马来西亚,莱纳斯工厂直接停工,这供应链脆得跟纸一样。 而且成本高得离谱,马来西亚工厂的电费是中国包头的 2.3 倍,买水成本更是贵 10 倍,处理放射性废料的碱耗量比中国多一倍,算下来每吨重稀土比中国货贵 40 万美元,日本一年要 200 吨镝,光这一项就得多花 8000 万美元,纯粹是花钱买心安。 日本自己也清楚这事儿不靠谱,所以才搞了一堆 “备用方案”,跟美国铝业合建镓厂,给法国的稀土回收厂投 1 亿多欧元,还跑到南鸟岛 5800 米深海探矿。 可这些全是画饼,美国的工厂 2027 年才投产,深海采矿商业化至少要等到 2035 年,法国的回收厂一年也就出 620 吨稀土氧化物,连日本需求的零头都不够。 更讽刺的是,莱纳斯一边给日本供货,一边还偷偷找中国企业谈技术合作,就因为中国握着全球 67% 的稀土冶炼专利,他们用的萃取技术还是源自中国赣州的老专利,每产 1 吨就得交 2.3% 的技术分成,等于给中国交着学费喊 “摆脱依赖”。 咱再看中国这边的底气,全球 90% 的重稀土产量攥在手里,赣州的储备基地存着万吨镝铽,2021 年就靠调整出口配额,把国际价拉高 80%。 从内蒙古挖矿到广东加工成合金,全流程 28 天搞定,赣州几百家配套企业扎堆,物料半小时就能调齐,这产业链密度是日本花多少钱都堆不出来的。 莱纳斯号称年分离 1500 吨混合重稀土,可镝铽占比还不到 5%,就算满负荷生产,也就能满足日本 30% 的需求,剩下 70% 还得求着中国供货。 美日澳凑在一起喊着建 “稀土闭环”,特朗普刚签完美澳合作协议,就拉着日本搞供应框架,看着挺热闹,实则连原料都没理顺 ,莱纳斯八成的矿石还得从中国进口。 日本政府这几年砸了 1058 亿日元补贴,又是立法限制外资收购,又是搞保险兜底,折腾半天也没改变核心问题:重稀土分离的核心技术、低成本生产的秘诀、稳定的供应链,还全在中国手里。 所以说日本这首次进口根本算不上 “破局”,顶多是给自己的产业链贴了块 “创可贴”。等那点新鲜感过去,高昂的成本、脆弱的物流、不足的纯度早晚会露馅,到时候该从中国买还得买。 中国在稀土领域攒了几十年的技术和产业底子,哪是靠挖几个工程师、建个小工厂就能撼动的?日本这场豪赌,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空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