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俄军动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及多款远程精确打击武器 对乌克兰军工生产设施、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及军用机场实施集中打击,任务已顺利达成 先说这次打击的导火索,就在前一天,德国刚把两套美国产的 “爱国者” 防空系统偷偷送到乌克兰,乌克兰那边还没来得及炫耀完,就赶紧藏到了日托米尔州的奥泽尔内机场附近。 这机场是苏联老底子,地下掩体多,离基辅才 150 公里,雷达一开机能扫一大片,明摆着是要靠它防俄军空袭。可俄罗斯的情报早就盯死了,地面观察员和卫星没放过任何动静,这两套价值上亿美元的宝贝疙瘩刚落地,就成了俄军的头号目标。 凌晨时分,俄军的米格 - 31K 战斗机挂着 “匕首” 导弹起飞了,借着白俄罗斯的空域抄近路,高空隐蔽飞行躲开了乌克兰的雷达。 这 “匕首” 导弹可不是吃素的,重 4 吨、长 7 米,飞起来能到 10 马赫,也就是声音速度的 10 倍,射程远超 400 公里,先爬高再俯冲,轨迹根本猜不着。 第一枚导弹凌晨 1 点多发射,不到 10 分钟就砸在了机场的雷达站上,冲击波把碎片掀飞几百米,乌克兰防空部队看着信号过来,想拦都反应不过来,速度太快了根本追不上。 第二枚紧接着炸在发射架区,当场引发连锁爆炸,烧了好几个钟头,第三枚虽然乌克兰说拦住了,但核心的雷达和发射架已经全毁了,两套 “爱国者” 等于直接报废,刚到手就成了废铁,这脸打得太疼了。 俄军这手根本不是单打独斗,“匕首” 打头阵的同时,“伊斯坎德尔 - M” 导弹也跟着砸向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这些地方,故意分散乌克兰的注意力。 奥泽尔内机场的跑道被炸出好几个大坑,地下掩体都塌了一半,乌克兰军方赶紧封锁现场,可损失根本瞒不住。 这还只是开始,尼古拉耶夫州的马里耶夫卡压缩站也中弹起火,哈尔科夫边上修无人机的工厂被直接炸停摆,这些地方全是乌克兰撑着战争的关键节点。 可能有人问,俄军为啥非要打这些地方?咱得说透,乌克兰自己造武器的本事早不行了,全靠西方给零件,自己组装。就像之前扎波罗热的马达西奇工厂,以前是造航空发动机的巨头,后来被乌军改成了无人机厂,一个月能造 250 架,虽然质量差但架不住数量多。 俄军 8 月份就用导弹炸过那儿,直接让乌克兰无人机年产能跌了 70%,这次再补刀,就是要彻底把它的组装能力砸烂。 现在乌克兰军工全是 “西方零件 + 本土组装” 的模式,俄军把组装厂炸了,就算西方再送零件,它也没法变成能打出去的武器,这招太狠了,直接断了乌军的弹药后路。 能源设施更是要害,马上就要入冬了,乌克兰的电网本来就被打了三年,敖德萨一个能源公司就毁了 400 多台设备。俄军现在的打法都升级了,先用无人机扔破片弹头弄漏机油,再用燃烧弹头点火,就是要把设备彻底烧废。 这次炸尼古拉耶夫的压缩站,不光是断了民生用电,军队的雷达、导弹发射架都得用电,能源一断,防空和作战全得歇菜。 乌克兰的能源专家都承认,俄军就是想让冬天的民众在黑暗寒冷里撑不住,逼着老百姓给政府施压,用投降换能源,这心思太毒,但确实戳中了乌克兰的软肋。 再看看俄军的实力,“匕首” 导弹从 2022 年就开始在乌克兰实战,光 2023 年就用了好几次,专门打硬目标。 这次行动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机安全返航,目标全中,说明俄军的情报和打击配合得有多默契。而且这导弹库存还足,俄罗斯专家都说了,就是要专打西方援助的宝贝装备,让西方的钱打水漂。 反观乌克兰,之前凑了 8 套 “爱国者”,现在被毁掉的发射器就有 40 多个,自己都说拦不住 “匕首”。 更要命的是西方援助也掉链子,美国的 “战斧” 导弹本来要送,结果特朗普一句话就叫停了,德国送的旧系统刚到就被炸,谁还愿意接着往里砸钱?泽连斯基没办法,只能把战时状态续到 2026 年 2 月,可没武器没能源,续多久都是硬撑。 可能有人觉得乌克兰还能反击,确实,它炸了俄罗斯的钻井平台和炼油厂,但这根本伤不到俄军的根本。俄军这次打击是系统性的,先毁防空,再炸军工,又断能源,一环扣一环,就是要彻底瓦解乌克兰的战争潜力。 联合国的数据摆着呢,之前的打击已经让乌克兰导弹配件产能降了 65%,这次再这么一轮打下来,怕是想修都没地方修了。 说到底,俄军这波操作根本不是突然发难,是算准了乌克兰的命门往死里打。西方援助的花架子经不住真打,乌克兰自己的生产能力又被砸烂,冬天一到,民生和军事的压力全堆上来,这日子怎么过? 俄军这一刀 “匕首” 下去,不仅炸碎了乌克兰的装备,更炸凉了西方援乌的决心,这才是最致命的。这场仗打到现在,拼的就是谁的底气足,谁能掐住对方的命脉,显然俄军这一轮,打赢了关键的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