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那么想强留着工业,究竟有多难呢? 先得明白,工业这行当天生就带着 “苦命基因”。国家统计局数据摆着呢,2024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才 5.39%,还比前一年降了 0.3 个百分点,像钢铁、非金属矿物这些行业直接从赚钱变成亏本。 你知道这意味着啥不?开个钢铁厂,买设备、建厂房、雇工人,砸进去几十亿,一年到头赚的钱可能还不如在城里买套学区房出租来得稳当。 反观那些金融、互联网行业,动动鼠标搞笔交易,利润就能翻好几倍,资本天生就爱往热乎地方钻,工业自然成了被嫌弃的 “糟糠之妻”。 美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头刚宽裕,就迫不及待把纺织厂、机械厂全搬到东南亚,本土只留着研发和销售的空壳子。 一双运动鞋在越南造出来成本几十块,贴个美国牌子就能卖几百上千,资本赚得流油,可本土工人却没了饭碗,曾经的 “钢铁之城” 匹兹堡变成了 “铁锈地带”。 后来他们也后悔了,从奥巴马到拜登搞了三版 “再工业化”,又是给补贴又是定法案,光芯片法案就砸了几百亿美金,结果呢?制造业就业人数才占总就业的 8.4%,想建个晶圆厂,连配套的材料和技术工人都找不到,进度一推再推。你说这罪谁受?当初丢得痛快,现在捡回来比登天还难。 德国一直吹自己是 “制造业标杆”,可这几年也扛不住了。俄乌冲突后能源价格暴涨,德国化工企业因为缺天然气,好多工厂直接停产,要知道化工原料大多得靠天然气做基础。 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厂,利润也惨不忍睹,大众的利润率才 14% 左右,跟苹果比简直不值一提,更别说还要面对电动化转型的烧钱压力。 有数据说,德国现在好多中小企业都把生产线迁到中国或者东欧,就是因为本土成本太高,政府想留都留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产业链一点点散掉。 更要命的是,工业这东西讲究 “抱团取暖”,一个主机厂搬走,配套的零件厂、模具厂跟着倒闭,用不了几年,整个产业链就断了根。美国当年把汽车零部件厂迁到墨西哥,后来想把产能迁回来,才发现本土连能做精密轴承的小厂都没了,只能从中国进口。 2020 年疫情的时候更明显,欧美汽车厂因为缺东南亚产的电子元件,直接停产好几个月,而中国因为产业链全在本土,反而能稳稳供货,这就是丢了工业根基的代价。 有人说留高端工业不就行了?可哪有那么容易。高端工业得靠低端工业喂出来,没有基础制造业的积累,高端技术就是空中楼阁。 美国早年芯片制造很厉害,后来觉得 “造芯片太辛苦”,把工厂迁到中国台湾和韩国,自己只搞设计,结果现在全球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全在别人手里,想重建本土产能,花多少钱都追不上。 而且高端工业也不赚钱,德国汽车厂造一辆车的利润,还不如互联网公司卖几套会员,资本照样不待见。 强留工业还得砸钱填窟窿。浙江搞农业补贴,1 块钱财政资金能撬动 50 块社会资本,可工业补贴就是个无底洞。 美国为了让特斯拉建工厂,给了几十亿税收优惠,结果特斯拉还是把部分产能迁到了中国,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才美国的五分之一,基础设施还更完善。政府总不能一直贴钱吧?钱从哪儿来?还不是纳税人的钱,贴久了财政根本扛不住,最后只能放手。 说到底,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工业看着不赚钱,却是国家的 “压舱石”,没有工业,金融、品牌全是虚的。 现在那些国家想回头,才发现缺技术、缺工人、缺产业链,哪儿哪儿都是坎儿。中国之所以能站稳脚跟,就是没跟着学这糊涂账,哪怕工业利润薄,也咬牙坚持搞研发、建产业链,这才攒下了真家底。 你说强留工业有多难?难就难在要跟资本的短视较劲,要跟低成本的诱惑较劲,还要跟急功近利的心态较劲。 这世上从来没有躺着赚钱的工业,也没有丢了工业还能长久强大的国家,那些曾经丢了工业的发达国家,现在的困境就是最实在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