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知青开始大返城,但29岁的赵俊选择不回北京,妻子以为他是不愿带自己进城。赵俊却说:“你现在的条件,回北京只能干体力活,我不愿意你吃苦,等我把初中课程给你教会,我们再回去” 赵俊是北京人,1968年十八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插队。那里气候热带,空气湿热,蚊虫到处飞。他和其他知青一块下地干活,割橡胶树皮,种水稻田,每天从早忙到晚,手上起厚茧,腰腿酸痛。一次上山砍树,他被石头砸伤腰,躺了三个月。当地没啥好医疗,就靠草药顶着。养伤时,村队长李老汉的女儿阿依娜来照顾,她是傣族姑娘,没上过学,但手脚勤快,每天送饭收拾屋子。 赵俊伤好后,开始教阿依娜识字,从最基本的日月山教起。她学得认真,慢慢能写简单句子。他们相处时间长,感情加深,就在村里结了婚。婚后生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一家人互相支撑。赵俊继续干农活,阿依娜管家务,还学着用新识的字记事。1975年,赵俊调到镇上小学教书,他讲算术语文,学生们跟着学。后来又去公社粮站当副站长,管粮食调度,工作稳当了。阿依娜进供销社卖米油,户口也转成非农业,生活比以前松快点,能买些基本东西。 1977年,知青返城成了大事,许多人收拾行李挤火车回城。赵俊29岁,在当地待了九年,但他没动,继续骑车去粮站上班。村里热闹起来,大家道别,路边尘土飞扬。阿依娜听乡亲聊城里事,心里犯嘀咕,问赵俊是不是不想带她去北京。他直说自己在粮站干得好,回北京能找活,但她没初中水平,只能干体力活,他不想让她吃那苦,先教她课程再走。 赵俊攒了课本笔记,每晚教阿依娜数学语文地理。她学起来费劲,但一步步来,先认字读文,再算账目。赵俊教时考虑北京那边情况,气候冷,工作机会少,像阿依娜这样背景的,去了难找体面事。他觉得多留几年在云南也没亏,日子稳。阿依娜逐步掌握,能看懂文章做计算。教学拖了几年,她底气足了些。赵俊边教边打听北京消息,盘算时机。 返城政策那年,许多知青通过高考或病退回城,但赵俊选了另一条路。他看到周边人急着走,可他觉得仓促回去,阿依娜适应不了城市节奏。云南生活虽苦,但有熟悉的环境和工作。他教课不光是知识,还想让她有立足本事。阿依娜从基本字学到初中内容,花了不少工夫。赵俊工作忙,但坚持晚上教,调整进度让她跟上。这事体现出他考虑长远,不愿让家人受委屈。 知青运动中,像赵俊这样娶当地媳妇的不少,他们面临返城时得权衡家庭。赵俊选择教课再走,避开了许多返城后生活难的问题。阿依娜学成后,他们没急着动,观察形势。云南西双版纳知青多,北京人占一部分,返城高峰在1977到1979年,但赵俊等到了1982年阿依娜学完初中。他联系老同学,问工作安置。1986年,一家四口才北上。 到北京后,赵俊进粮油公司当调度员,管运输安排。阿依娜去工厂做库管,点货记账。孩子上学,生活虽不富裕,但有头绪。赵俊的计划实现了,阿依娜没干重活,靠学的东西站稳脚。2008年,他们回西双版纳看,村子变样,路是水泥的,房子修了。他们去李老汉墓前停留,感慨时间飞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