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军前司令陈永康主持的一个台海兵推中表示,解放军若想登陆台湾,完成武力统一,不似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先说最显眼的台湾海峡,它哪儿是地图上一条蓝线那么简单。北窄南宽的格局里,平均宽度就有130到200公里,最窄的地方也得百余公里,这可不是小河沟,撑个船就过去了。登陆船队要带着坦克、装甲车、步兵和补给品渡海,就算船开得再快,也得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对岸。这么长的航行时间,船队就像暴露在开阔地上的靶子,一点掩护都没有。 而且海峡里的水流特别乱,不是顺着一个方向走,表层水流和底层水流能差出好远,船开着开着就容易偏航,得不停调整方向,稍不注意就可能偏离预定路线,要么撞上别的船,要么冲到不适合登陆的地方。 更要命的是海底地形,简直是“水下迷宫”,海峡里藏着好多看不见的陷阱。 南边有大片台湾浅滩,水深不到50米,底下全是高低不平的暗礁和沙脊,大型登陆舰根本不敢往这儿开,一不小心就会搁浅,搁浅了就成了活靶子,动都动不了。 可偏偏这些浅滩附近又有几个适合登陆的滩头,想往这些地方去,就得在浅滩边缘慢慢挪,速度慢下来,被打击的风险就更大了。 北边还有鸟丘水槽这样的地形,看着水面挺平静,底下却是突然下陷的沟槽,水流在这儿打着旋儿形成暗流,小船进去就被卷得东倒西歪,根本控制不住航向。 地质上都说台湾是“浮福建”,跟大陆原本连在一起,可这海底河谷被海水泡了上万年,早就变得坑坑洼洼,比陆地上的山路难走十倍。 老天爷也不帮忙,台湾海峡的天气就是个“不定时炸弹”,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东北风刮得呼呼的,风速能到每秒12米,掀起两米多高的浪,两栖步战车在这种风浪里根本没法正常作战,士兵站都站不稳,更别说登陆了。 好不容易等季风停了,6到9月又成了台风季,台风一来,巨浪能掀翻登陆艇,整个船队都得躲,根本没法组织大规模登陆。满打满算,一年里适合登陆的时间也就三四个月,这点时间窗口台军早就摸透了,早就盯着呢。 台军也没闲着,把这些地理条件当成了天然防线,在关键地方下足了功夫,他们早就把那些适合登陆的滩头划成了“红色警戒区”,像北部的林口、桃园海湖,南部的台南喜树这些地方,全是重点盯防的目标。 这些登陆点本身就窄,林口那片算宽的,也才27.5公里,其他的都不到10公里,大部队根本展不开,只能挤在窄窄的通道里往前走。 台军就在这些地方布了密密麻麻的水雷,用布雷艇在近岸来回转悠,把登陆路线堵得死死的。 还有“雷霆2000”火箭炮,射程刚好能覆盖滩头到海里的区域,船队一靠近,炮弹就跟雨点似的打过来。 更别说他们的装甲部队,藏在隐蔽的地方待命,等登陆船队被风浪和炮火折腾得差不多了,就冲出来接战,这时候登陆部队刚上岸,还没站稳脚跟,根本扛不住硬拼。 台军的防空网也不是摆设,密度在全世界都排第二,他们有“寰网”系统和各种预警雷达,就像好多双眼睛盯着海峡,船队刚出港可能就被发现了。 地上有爱国者、天弓系列导弹,足足四个导弹旅,39个固定发射阵地,还有好多机动阵地,三千多枚导弹织成了一张网,飞机、导弹想过来掩护都得闯这关。 更麻烦的是台军还有跨海打击能力,雄风-2E导弹能打1200公里,能盯着大陆的机场和港口打,想靠这些地方补给都得小心翼翼。 他们的沱江舰跑得又快,装着反舰导弹,专门盯着后勤船打,解放军登陆得靠550到700艘后勤船运物资,这么长的补给线,很容易被打个正着。 就算真的冲破火力上岸了,麻烦才刚开始,台湾西部海岸线好多地方都城市化了,登陆部队一上岸就得进城镇作战,房子密密麻麻的,分不清哪儿藏着敌人。 可台军平时训练都在野外,解放军虽然练过城镇作战,但在别人的地盘上打,又是背水一战,没有后援的话根本撑不住。 而且台军的后备部队也会往滩头赶,就算正规军被打垮了,后备队耗也能耗一段时间。 更关键的是指挥通信,台军虽然系统不算先进,但他们熟门熟路,解放军跨海峡指挥,信号容易受干扰,万一命令传不到,船队和登陆部队就成了散沙。 说到底,登陆作战本身就是最难的作战形式之一,要陆海空协同,要扛着风浪渡海,要闯过火力网,还要站稳脚跟,哪一步出问题都不行。 台湾海峡这天然的“屏障”,再加上台军十几年经营的防御工事,可不是随便就能突破的。 外界总觉得解放军装备先进就一定能轻松登陆,根本没算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陈永康前司令说的这话,才是懂行的大实话,真没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