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粟裕拒绝毛主席渡江南进的建议,主席很生气要撤他职,没想到等粟裕

陈砚之 2025-11-11 19:14:22

1947年10月,粟裕拒绝毛主席渡江南进的建议,主席很生气要撤他职,没想到等粟裕解释后,不但没被撤职,反而还升职了。 粟裕1907年出生在湖南会同县一个侗族家庭,那地方山清水秀,家里条件还行,让他从小就上学堂。先在叔叔办的学校念书,后来去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求学时候接触到进步思想,慢慢走上革命路。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成中国共产党党员。那时候国家乱糟糟的,他投身革命也算顺理成章。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粟裕参加进去,当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起义军南下广东,转战各地,失败后他跟着朱德、陈毅去湘赣边界,参加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他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在井冈山根据地,他干连党代表,帮着守根据地,打了不少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粟裕一步步升迁,当过红军团长、师长。1930年起在红一方面军任职,指挥好几场战斗。1934年他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但第二年留在南方三年游击区,坚持游击战,任闽浙军区司令员,带着部队跟国民党军周旋。那几年日子苦,部队少,敌人多,但他硬是撑下来。抗日战争一打响,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率部进江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年他升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指挥苏中战役,灭掉不少日伪军。1945年抗日胜利,他当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稳固华中解放区。 1946年解放战争开打,粟裕还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苏中战役,七战七捷。1947年初,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他任副司令员,参与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这些仗打下来,国民党军损失惨重,粟裕的名声越来越响。他打仗讲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主力,总能在劣势中找出机会翻盘。整个军事生涯,他从基层干起,靠实打实的战绩一步步上来,没啥花里胡哨的,就是实干。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形势大变,中原地区接连胜仗,把国民党逼得从全面进攻改成重点进攻。国民党兵力开始吃紧,我军从内线作战转外线作战,东北野战军带头,华东和中原也跟上。毛主席看准时机,想让我军挺进江南,牵制敌人主力,为江北打开局面。他召集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开会讨论,大家都赞成。朱德说能牵制二三十万敌军,周恩来觉得进敌经济中心是致命一击。任务重,执行人得思维灵活,有勇有谋。毛主席点名粟裕,命令他率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渡长江南进,牵制20个旅以上敌人。 粟裕收到命令,跟陈毅商量,觉得渡江时机没到。两人联名电报中央,请求暂缓。一个月后,中央又催,粟裕再次电报说看法。毛主席收到拒绝电报,生气了,想撤粟裕职,但还是重视,开会讨论。周恩来发电,让陈毅和粟裕去西柏坡说明。两人到了后,毛主席问粟裕想法。粟裕说第一顾虑,江南没根据地,难持久。朱德举红军东征和刘邓大军例子,毛主席同意。粟裕解释情况不一样,现在华东中原形势好,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第二顾虑,长江沿岸敌60万兵力,三个纵队渡江损失大,增兵又弱江北。 毛主席想想,让粟裕继续说。粟裕提建议,先清黄淮地区敌人,再联手中原野战军渡江。毛主席赞同,决定暂缓渡江,先在山东河南打歼灭战。会议后,粟裕升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事说明,中央决策注重实际,粟裕建议基于战场实情,帮调整了战略,避免了风险。国民党那时正规军460万,多半在长江北,东北野战军牵制近百万,刘邓大军和陈赓兵团牵制五十万,西北彭德怀以少敌多。华东、两淮、中原成关键,要先胜这些地方,其他牵制才有意义。 陈毅和粟裕走后,中央电报布置新任务,在豫东打歼灭战。粟裕定围开封打援,陈士渠和唐亮率兵团三天包围开封。蒋介石急,派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第七兵团增援。区寿年慢吞吞,粟裕选他下手,用六个纵队分三路包围,全歼区寿年兵团,区寿年被俘。还差点灭胡琏第11师。战役歼敌9万,解放开封兰封,直指济南徐州。豫东战役是转折,丰富了大兵团经验,也暴露些缺点,但整体胜出。 淮海战役胜后,毛主席说粟裕建议高明。粟裕继续指挥渡江、上海战役,到解放战争结束。他军事生涯关键事件多,从南昌起义到长征,再到抗日和解放战争,总在紧要关头发挥作用。豫东战役细节看,国民党内部配合差,刘峙没想到开封被围,邱清泉快进,区寿年慢,给了机会。我军情报好,战略配合强,中原野战军钳制敌援。战役分两阶段,开封和睢杞,国军四个兵团参战,我军华东和中原联手,运动战打得好。 粟裕打仗总讲究实际,不盲从,1947年建议就是例子。他从基层上来,懂士兵苦,指挥注重歼灭主力,避免无谓损失。国民党那时候机动部队多,但协调差,豫东就暴露了。解放战争转折不止一场仗,而是积累,粟裕贡献大。他一生身经百战,战绩实打实,没啥水分。历史看,这段拒绝渡江的事,体现了集体智慧,调整战略加速胜利。

0 阅读:4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