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韩国民宅,女子服务美军露出满意笑容,丈夫一旁愁眉不展。 她将硬币收入

武某人 2025-11-14 12:21:45

1952年韩国民宅,女子服务美军露出满意笑容,丈夫一旁愁眉不展。 她将硬币收入手心,装作若无其事地笑着送客,男人低头看着地板上拖鞋留下的印子,不说话。他知道,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直到几十年后,在首尔市政法庭,金英淑才第一次把这段沉默说出来。那年她已年过六旬,身披褪色羽绒服,举着写着“我们不是自愿的”的牌子站在人群中。她的背后,是数十名拄着拐杖的老年妇女;她的身边,是推着轮椅的丈夫李正浩。 这场诉讼,起始于一张旧照片。法庭文件第173页上记录着她的证词:东豆川营镇第47号,美军配属慰安服务员,1952年起每周接待超过三十人,收入七成上交营镇管理局。她承认那年她18岁,签字是为了生存;但她强调,那支笔是军警放在她手上的。 往前追溯七十年,朝鲜战争使得无数家庭破碎,村庄被轰炸成焦土,男人失去劳力,女人失去庇护。金英淑的父亲战死于釜山防线,母亲带着她和弟妹逃入首尔难民营。分发食物的美国兵说:“想吃面包,就去营镇。” 她去了。穿过铁皮搭建的走廊,学习如何用生硬的英语说“Good morning sir”,如何笑得不那么勉强。最开始她以为这只是一种“陪伴”工作,直到第一个晚上,军官递来了一张钞票和一瓶威士忌。 她记得那夜,疼得昏过去,第二天却不得不一瘸一拐走进体检站,接受青霉素注射。医生说:“感染不能停工,国家需要你们。” 从那天起,她学会了把美元缝进枕头里,学会了假笑,学会了在丈夫李正浩拄着拐杖回来时,把一块美军分发的罐头切成三份。他腿上的伤,是战争末期在釜山港码头炸伤的,工厂不要他,战场也不要他。 李正浩曾摔碎过家里的瓷碗。可后来,他在夜里默默捡起碎片,一片片包好藏进鞋盒。他也知道,这个家,靠她撑着。 他们有个女儿,叫李敏珠。上小学时,她常被其他孩子嘲笑:“你妈妈是给洋人跳舞的。”金英淑从不解释,只咬紧牙根缝制棉衣,用赚来的美钞换学费。 几十年后,女儿成了医生,定居釜山。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李敏珠面对镜头说:“我母亲没有丢脸,国家才该羞耻。” 这句话传遍全国,唤醒了被遗忘的群体。更多像金英淑一样的老妇人,走上街头。在2022年的冬天,韩国最高法院首次在判决书中提到“政府未能保障妇女尊严”。2025年,韩国国会通过《营镇被害者保护与赔偿法》,正式承认这一群体为战争制度暴力的受害者。 如今,金英淑住在首尔近郊一栋安养院楼里,她的丈夫已经去世,遗像摆在她书桌上。

0 阅读:0
武某人

武某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